评论:“纪念”变“文化”是一种超越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评论:“纪念”变“文化”是一种超越

    ■把单纯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这意味着我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来的范畴,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试图用大文化的概念和全方位的理念去涵盖这项活动,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实现比纪念更为广泛的意义:提升城市人文积淀,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从今年起,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孙中山纪念周”正式更名为 “孙中山文化周”。据报道,近日召开的筹备会议透露,孙中山文化周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50 多项活动分别涵盖纪念、文化、旅游三大项目,活动中蕴藏的侨乡特色正是此次文化周的一大亮点。
    笔者觉得,把“孙中山纪念周”正式更名为“孙中山文化周”,表面上只改动了两个字,而意义却十分深刻,从本质上来说,应是一次较大的超越。
    首先,单单从字面的意思来分析,已是一次拓展与提升。试想,每一次我们在孙中山先生诞辰的那天,低下头缅怀这位伟人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应该怎样从他身上汲取一点东西、从而激励我们更好地开拓未来呢?确实,纪念需要提升。“纪念”的含义是指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而“文化”的定义则非常丰富和广泛,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把单纯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这意味着我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来的范畴,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试图用大文化的概念和全方位的理念去涵盖这项活动,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实现比纪念更为广泛的意义:提升城市人文积淀,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上来看,由“纪念”向“文化”的转变,使得开展更多相关的文化活动成为可能。因为文化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罗万象,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除了传统的文艺表演、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文化产业、与其它名人城市的交流也进来了,其它譬如旅游、美食等方面都进来了,活动范围还拓展到了各镇区,从而把活动的“面”给铺广了,而在此基础上还能重点打造一两个文化精品,真正做到点面结合,精彩纷呈。今年首次举办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就是这样一个精品,把我们侨乡的特色通过文学评奖的形式向外推广,将达到多赢的局面。11月12日晚举行的颁奖典礼将把整个文化周的活动推到最高潮。
    再次,从长远来看,由“纪念”向“文化”的转变,其影响将更为深远。笔者曾分析,一个从未到过中山的人,一提到中山,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孙中山先生,这就好像我们想起巴黎就浮现铁塔的形象、想到澳大利亚就浮现悉尼歌剧院的形象一样,孙中山先生已经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最大最重要的品牌。如何把这个文化品牌做大做足?多年来一直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其经历和思想都是一座富矿,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如果把这些挖掘和培育出来的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向外推广,“孙中山文化周”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形式。倘若通过这样固定的方式,一直坚持办下去,并且不断丰富其内容和提升其价值,那么,“孙中山文化周”影响绝对不亚于我们坚持了20年的慈善万人行。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1-05 作者: 礼谏



上一篇: 《孙中山海外再现》拍摄从我市起步
下一篇: 中山大学教授程美宝专访:本土丧失的东西,在国外可能保存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