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为司徒眉生立传之前,袁厚春已经是著名的军旅作家--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中篇报告文学 《省委第一书记》和1987年出版的《百万大裁军》,为他带来了《昆仑》文学奖的赞誉。《百万大裁军》更是使袁厚春蜚声文坛,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关注。
而在《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华人--司徒眉生传奇》里,袁厚春用平实稳健的手法,在历史细节中去沙存金,生动地描绘了印尼华人司徒眉生的传奇人生。对于此次《司徒眉生传奇》在众多华侨文学作品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纪实组入围作品之一,袁厚春感到相当惊喜:“中山设这个奖对华侨文学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
谈创作:挖掘 “小人物”背后的传奇故事
司徒眉生,这位曾经担任印尼总统苏加诺私人助理的史坛人物,是一位兼有中华传统美德与国际政治智慧的 “小人物”。 在逾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中,他既坚持正义又践行和谐,以平民之身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他曾通过“闲聊”,穿针引线,促成了中国参加 1954 年的万隆会议;1971年,流亡澳门的他,又在北京和印尼政治家、时任联合国大会主席的马利克之间牵线搭桥。
作为一名军旅报告作家,是什么原因触发了袁厚春为司徒眉生立传?他告诉记者,他与司徒眉生一见如故,得知他以平民之身参与历史创造的故事后,深受震动,因此产生了为 “活着的人”立传的想法,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数年前,一位与袁厚春相熟的退伍老干部与司徒眉生有生意上的来往,在珠海相识之后成为朋友。一次司徒眉生来到北京洽谈生意,袁厚春的老上司把司徒眉生介绍给他认识。
经过第一次的交谈之后,袁厚春就产生了对这个人的平生深挖下去的冲动。“以我个人的阅历来看,一个人的水有多深,经过交谈就可以了解。我们第一次聊天,我就知道司徒是个有大故事可讲的人物。”
强大的人格魅力,使袁厚春深深为司徒眉生所折服。通过进一步的交往,袁厚春发现司徒眉生有许多中国传统美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民族同情心,热爱祖国,真诚友善,同情中下层的劳动人民。袁厚春对记者笑称,1947年19岁的司徒眉生还是印尼华文报纸 《天声日报》记者,就已经认识印尼的 “开国之父”苏加诺 。 “我实在感到震撼,他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投身印尼的民族解放战争,并为此被当局投入监狱。”袁厚春佩服司徒眉生的胆量和人格,惊叹他在海外颠沛谋生的经历,敬重他最终反哺祖国的爱国热情,这些浓烈的感情都交织在他的作品之中。
谈华侨文学:华侨文学与华文文学既有渊源又有区分
经过袁厚春的不懈努力,《司徒眉生传》这本以海外华人为题材的传记作品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曾这样评价:袁厚春在我国当代纪实文学作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面对缤纷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他总能独具只眼,敏锐地发现那些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和任务,给予高屋建瓴的把握和趣味横生的描述。但让袁厚春遗憾的是,像同类型的华侨文学作品数量相当少。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许多华侨对祖国的建设功不可没 。 “这些华侨解放前为了谋生在国外流离失所。但他们躲过了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躲过了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袁厚春分析说,华侨文学原本已具有深厚的土壤 : “许多华侨事业有所成就,根基非常厚。现在他们回来反哺祖国,建设家乡,应该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们的生活。”
“司徒眉生的父亲是印尼华文教育界的领袖,也一直致力于华文、华侨文学的推广。”这也是一种渊源。袁厚春觉得,华侨文学与华文文学既有渊源又有区分。从广义来说,华文文学是用华文写作,外国人同样可以用华文进行写作;华侨文学则是体现华侨的海外生活。两者属于不同的分类,但又关系密切 。 《司徒眉生传奇》则应该比较明确地划分为华侨文学范畴。
谈华侨文学奖:把华侨文学加以宣传推广
在2006年 《司徒眉生传奇》出版前,袁厚春曾撰写过另外一本纪实作品——《大投资家胡应湘传》,是描写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十年间,香港地产商胡应湘以他的公司八成以上的资本和技术力量,一头扎进大陆经济建设的纵深。袁厚春感慨说,其实一直以来,专门描写华侨华人在海外生活创业的文学作品都比较少见,虽然有零星的一些作品出现过,却并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分类,华侨文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高兴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应运而生,及时地把目光投射向了这个领域。
对于这次活动,袁厚春认为对华侨文学的推动作用相当巨大 。 “借奖项的举行,能够将华侨文学加以宣传、推广,意义非常重大。”袁厚春说,他已经收到组委会派发的得奖邀请函,并表示会到中山看一看 。 “想象中,中山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小城市,在人文、历史、遗迹等方面都建设得不错。”袁厚春对这次中山之旅充满了期待。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1-10 记者:禹媚 实习生:高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