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举行的孙中山文化艺术奖颁奖晚会,引起了各位知名作家和期刊编辑的惊叹。尽管亲历此次颁奖晚会,只能窥见中山文化建设之一斑,却足以让诸位外来的名家名编们领略中山浓郁的文学氛围。2009年,中山的名字因一场场文学盛事而分外闪亮,谈到对中山的印象,几位编辑和作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山文化中的那些关键词:"中山杯"、《中山路》、中山诗歌……
“中山”系列文化品牌缔造城市名片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当代》主编):和中山结缘始于《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这本书。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当时也是我终审的,读了这本书后,对中山的历史和现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参加这次颁奖晚会后,更加感受到中山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一个城市需要精神意义上的城市名片,中山近来推出了一系列以“中山”冠名的文化项目,如“中山杯”、“中山路”等,这正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举措。
中山这次举办的“三名笔会”,有利于加强编辑和作者之间的联系。
可与知名刊物合办文学奖项
艾克拜尔·米吉提 (中国作协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主编):听说中山准备拿出100万征集辛亥革命等题材的文艺精品,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通过征文能回顾伟人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人格魅力和思想精神,且可起到推介中山的作用。中山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应在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设立文学奖项,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我觉得中山可以和一些品牌期刊联合起来办文学奖。这样的合作往往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培育文艺精品中山先行
廖红球(广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今年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大奖项,中山共有8件作品入选,在全省名列前茅。这要归功于中山市委、市政府对文艺创作长期不懈的关注与支持,也是对中山建设文化名城战略的检验。
中山特意设置了自己的文艺精品奖,来奖励文艺创作者,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地级市能具有这样大的魄力,的确是发扬了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中山大力扶持文学、培育文艺精品,是走在全省前列的,文学是一切文艺之母,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就起到了固本强基的作用。
重奖是一种尊重
王十月(著名作家,《作品》编辑):这次来中山我算开了眼界,得知只要中山作者得了省里面的奖项,就能获得5万元的奖励,这个消息非常使人振奋。好的作品需要表扬和奖励,物质的奖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个城市对文化人的尊重,无疑会让生活在这里的文艺创作者们为之欢欣鼓舞。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创意非常好。而重奖精品,擦亮了世界对中山的印象。
孕育诗人的土壤
郑小琼(著名诗人,人民文学奖、庄重文学奖获得者):几年前,我认识了中山坦洲一个叫张守刚的诗友,他在坦洲打了多年工,写了很多有关于坦洲风物的诗歌。他的诗歌向我展示了中山特别是坦洲的点点滴滴,令我对中山倍感向往。后来,我又认识了一些中山诗友,像倮倮、阿鲁、余丛等,可以说和中山很有缘分。我感受到,中山对文化支持的力度特别大。中山在奖励文学创作者时这么舍得投入,其实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2-29 记者:禹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