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山文化综述:文化创新诠释城市精神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2009中山文化综述:文化创新诠释城市精神

    全球首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首次改“孙中山纪念周”为“孙中山文化周”、首设孙中山文学艺术奖……2009年,我市推出系列创举,大打伟人文化牌,进一步挖掘孙中山文化、华侨文化资源,奏响了文化名城建设的强音。

“中山杯”搭起“中国桥”

    11月12 日晚的中山星光熠熠,洛夫、严歌苓、张翎、尤今、刘荒田等知名华语文学作家汇聚一堂,出席全球首个华侨文学奖的盛典。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是经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面向全球征集反映华侨生活文学作品的大型征文活动。征文活动自8月初展开以来,共收到来自全球15 个国家和地区的150 多部申报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纪实四个门类。在19部入选优秀作品中,备受瞩目的评委会特别奖为《金山》作者张翎摘取,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刘荒田的 《刘荒田美国笔记》、洛夫的《雨想说的》、陈廷一的《共和之路——孙中山传》分别获得小说组、散文组、诗歌组、纪实文学组的最佳作品奖。
    创新正是“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灵魂和精髓所在:这既是对60年来华侨文学的首次“大检阅”,也是一项打造“文化侨牌”的创举,而且成功开创了吸引侨资企业支持文学大奖的先例。在这样一项文学大奖前冠以“中山杯”之名,恰恰是在中山和世界之间搭架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诚如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所言:“华侨文学奖这个奖的设立是对海外华人华侨用母语写作的肯定,能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纪念周”改为“文化周”

    “把孙中山纪念周改为孙中山文化周,涵盖的范围更广了。”在今年11月份 “孙中山文化周”启动仪式上,孙中山先生曾侄孙孙必胜百感交集地说,每年的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活动主题都非常鲜明,今年把以前单纯的纪念活动办成文化盛会,更加有利于引导市民全面感受孙中山精神。
    “纪念周”改为“文化周”,更名的背后,蕴藏着更深远的意义:激活中山文化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基因,为城市汲取前行的力量,进一步提升伟人故里的文化品位。
    以“扬中山精神,塑文化品牌”为主题的孙中山文化周首次拓展至16个镇区,内容涵盖纪念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三大系列50多个异彩纷呈的项目,凸显了中山的侨乡特色和文化内涵。
    为期一周的“孙中山文化周”对中山这座城市作了最生动、最全面、最直观的一次推介,来自国内外的嘉宾、作家、侨领、港澳友人以及50多家知名媒体云集中山,感受伟人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体会并参与一项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他们手中的笔和摄影机,向世界展示了今日中山和伟人精神之间的一脉相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这岁末年初,满载着2009年收获的荣誉和辉煌,中山已扬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牌这张充满魅力的风帆,开始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发起新一轮的起航。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2-29 记者:禹媚 



上一篇: 名家名编阔论文化建设:重奖精品是对文化人的尊重
下一篇: 中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