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桥”与“浮桥”之争——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山县建设岐江桥往事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铁桥”与“浮桥”之争——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山县建设岐江桥往事

    岐江河是中山人的母亲河,岐江桥则是岐江河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是广东省建成最早的开合式桥,见证了近60年来中山经济社会的腾飞与发展。
    然而,在它诞生之前,岐江河两岸的民众相互往来,只能依靠最古老的方式———摆渡。因此,在岐江河上建一座桥,解决两岸往来不便的问题,一直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山人的热切期盼。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这一期盼达到了顶点,并一度引发了一场全县范围内的“建桥大讨论”。当年出版的报刊对这此有着详细的记载。

最早构想:建一座钢筋水泥桥

    1949年2月6日出版的 《建中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岐隆浮桥说到地方建设》的社评,对建桥一事予以分析和回顾,文章称:“记得远在抗战以前,早已有建桥之议,当时的计划且以水泥钢筋为建桥的材料。抗战军兴,建桥的事便停顿下来,一直到现在。”根据相关记载,早在1931年,随着中山实行模范县治,当时的中山县县长黄居素为推动经济发展,向全县征收建桥费,计划建设岐江桥,并在天字码头(即今岐江桥位置)展开了建桥工程。但工程仅进行了几个月,立了4个桥柱,便被以“工程阻塞河道交通”为由停工。文章所说的便是这一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县政府最初的构想是建造一座钢筋水泥桥,只因当时条件有限,未能实现。

经费不足:铁桥让步给浮桥

    谁也不曾料到,建桥一事一搁便是将近2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建桥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1948年12月,当时的石岐镇提出发行义券建设岐江铁桥,但响应者寥寥。1949年2月,石岐镇镇长陈思危认为建设铁桥工程耗资巨大,提出建设岐江浮桥的计划,得到包括县长孙乾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赞同。1949年2月3日的《建中日报》对此事作了报道:“本市与二区隆都码头相隔一衣带水,该处每日来往民众,数逾万千,仅靠原始时代之木艇为交通工具,来往甚为不便,石岐镇公所陈镇长,现正励精图治,积极地方建设,故陈氏对本市与隆都交通之桥梁,现计划建筑一浮桥”,该文指出,东江、西江都是采用此种浮桥,且工程不大,稳固便利。文章最后感慨称:“现代化的轻便岐江木桥将在本市出现”,表达了对建设岐江浮桥的热烈期望。

争议不断:浮桥建设遭反对

    在获得县当局的支持后,石岐镇公所在陈思危的带领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桥筹备工作,如筹措经费、请工程技术人员绘制岐江浮桥图等。然而,随着筹备工作的进展,建桥工程引发的反对意见也不断出现。
    先是二区一些人士提出,浮桥建成后对二区一中学校的经费造成重大影响,因而反对建桥。部分民众又以浮桥的安全问题为由,认为应当建铁桥。一时之间,各种争议四起。
    对此,国民党中山县党部机关报《中山民国日报》发表社论《应否兴建浮桥》,表明了县当局对建桥一事的态度:“站在有终胜无的立场上,我们以为浮桥的建设当时是需要的。”

达成共识:先建浮桥后建铁桥

    然而,官方的表态并没有平息争议。为此,石岐镇公所又召开了筹建岐江浮桥座谈会,邀请各方代表进行座谈。进过一番激烈辩论,与会人士最终达成共识:先建浮桥,将来有条件后再建铁桥。
    尽管意见得到了统一,但是建桥计划却因时局变化而不得不推迟。1949年6月2日的《建中日报》称:“因目前时局日趋紧张……对浮桥建筑延缓进行。”
    直到中山解放后,解放军为了消灭万山群岛等地区的国民党剩余军力,打算渡江作战,才在岐江桥上搭起了一座简易的木头浮桥。1950年,石岐市政建设委员会与南记工程公司签订了 《建筑岐江木桥及渡车船工程合约》,正式开始建造岐江桥。1951年1月1日,耗资2.17亿元(旧币)的木制岐江桥首次建成通车。1976年,岐江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并于次年1月18日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人对“铁桥”的梦想。如今,几经改建的岐江桥已成为中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1-03 记者:陈彦 见习记者:许耀芳



上一篇: 孙中山文化艺术奖、宣传文化精品奖暨“五个一”工程奖颁奖晚会举行
下一篇: 方成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