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记忆:76年前那一场轰动全国的周年祭(上)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中山记忆:76年前那一场轰动全国的周年祭(上)

    1933年7月7日下午,中山竹秀园乡的郭母萧太夫人去世了,享年54岁。
    一年后,她的家人在竹秀园学校的运动场上为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逝世周年纪念会。这似乎不是一般的周年祭,就连中山县长也派来代表,当时的前任中山县县长朱卓文也携眷亲自出席。
    更让人们惊讶的是,翻阅为纪念会作全记录的《郭母萧太夫人哀思录》的挽文时,读者直觉这是一本当时中国政要名流的花名册,蒋介石、蔡元培、李仙根、杨虎城、班禅额尔德尼、李宗仁、吴佩孚、白崇禧、冯玉祥、邹鲁、程天放、黄炎培、史量才、张嘉璈 、马应彪等人的书法与私章在此一目了然。
    一个病故于中山竹秀园的民妇为何得到各界显赫人物的关注?76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阅读《郭母萧太夫人哀思录》,发现其中隐藏了一个中山名人的故事。

76年前那场周年祭哀歌奏《友谊地久天长》

    民国23年(1934)7月7日,大雨滂沱。
    这样的天气并不适宜出行,但中山竹秀园乡内却是里巷喧闹,但见白马素车穿行。竹秀园乡校运动场右方前门处搭起一座高高的牌楼。门上悬挂着一方“郭母萧太夫人逝世周年纪念会”白布横额,两旁伴以一对门联,文曰:“异域怅蓬飘忍见证蓬今日返”“故园归竹秀怆怀慈竹去秋凋”。进入牌楼后往右行,便见一座新搭的祭堂,上悬“陟屺空瞻”横额,两旁大柱悬挂有一对长对联,文曰:
    “七夕怅归真问几人奈素同簪齐哭天孙持孝服”
    “周年开悼会看此日葵丹共展群钦慈母写哀旌”
    正午12点时,炮声响,哀乐奏,一场隆重的公祭开始了。
    数百名亲族与来宾向祭堂正中的萧太夫人遗像作三鞠躬,其中除了有竹秀园乡校的全体师生,还有中山县长代表林荣志以及林卓夫,和前任中山县县长朱卓文及其夫人等。庄严肃穆的祭堂让人不由心怀沉重,对死者心生敬慕。但见,祭堂四壁均悬挂着两百多幅民国名流及亲友来宾的题字横额等。公祭完毕,下午两点,众人移步至学校礼堂,门前也悬挂了一对暗藏玄机(含中山竹秀园与澳洲雪梨两地名)的门联:
    “二载霜天竹筍 初萌培劲节”
    “数年雪地梨花带泪悼慈颜”
    郭母萧太夫人逝世周年纪念会在这里举行。担任主席的刘耀藜先生宣布开会的理由,随后由刘子谦追述了萧太夫人的生平事迹,他生动的演讲让在座许多人都不禁为这位坚贞的女性动容。演讲后,中山县代表宣读了挽词,并请前中山县县长朱卓文等相继演说,萧太夫人的独子、爱国华侨郭剑英向大家致谢后,众人在礼堂门前合影留念,散会时,哀乐再次响起,此时已是下午4时。
    散会后,21队队员齐集竹秀园学校体育场内举行激烈的排球、篮球比赛。关心家乡教育、体育事业的郭剑英虽悲恸未消,但还是于决赛日参加了该会,并给运动员颁发了奖品。勉励他们以体育振奋民族精神。
    虽然周年祭上挂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对联,但在那个中西文化思想碰撞的时代,它注定带有一些“非传统”的细节。公祭前宣读“总理遗嘱”、人们向国旗行三鞠躬礼--“朕即国家”早已结束。纪念会的哀歌旋律则取自经典英文歌曲《AuldLangSyne》(中译为:美好的昔日),这首在英语系国家广泛传唱的苏格兰民歌具有“告别过去,重新开始”的象征,在除夕之夜、告别仪式乃至葬礼中经常被人吟唱。澳洲华侨郭剑英对其自然并不陌生。1940年,它随《魂断蓝桥》 风靡中国而家喻户晓,也即是传唱至今的《友谊地久天长》。

众民国政要名流为一介民妇写挽文

    76年前的这场逝世周年纪念会的详情记录于《郭母萧太夫人哀思录》(以下简称《哀思录》)的《郭母萧太夫人周年纪念会记》中。这本如字典般厚的《哀思录》现收藏于中山市档案馆内。其中包括了插图、行状、传记、像赞、挽诗、题词、誺文、挽联、颂词、墓志铭、纪念会记录,序、家祭哀词、告亲友书、由时任中山县县长唐绍仪等人发出的公启、正文启、开会秩序、公祭秩序等。
    令人震惊的是,这并非一本普通的家族祭祀纪念册,除了亲朋好友,纸页间印记大批当时叱咤中国政界、军界、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的笔迹与印章。
    为封面题签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检察院院长于右任。随后题字的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遗像横额的是中央委员胡汉民,遗像赞辞和墓志铭的撰写者为吴佩孚的秘书长杨圻。为遗像题词的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朱汝珍。
    像赞部分几乎是当时社会名流的花名册,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中国经济委员会委员、行政院、军政部、内政部、教育部、交通部、铁道部、实业部等国家机关,以及南京市、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绥远省、察哈尔省、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广西省、宁夏省、广东省等“第一把手”,以及当时赫赫有名的司令与将军,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负责人,还有中华民国当时驻意大利、瑞士、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智利、澳洲、奥地利、俄属黑河、夏湾拿、新西兰惠灵顿等地的外交官,以及一批在各自领域中卓尔不凡的人物名字。
    政界如蒋介石、孙科、蔡元培、李仙根、杨虎城、班禅额尔德尼,军界如李宗仁、吴佩孚、白崇禧、冯玉祥等,文化界的罗家伦、邹鲁、程天放、黄炎培、史量才等,商界有政治、金融的“双栖明星”张嘉璈、先施百货创始人马应彪等,还有被后世斥为“反派人物”的诸民谊、陈立夫、陈果夫等。为烈女立传虽是中国的传统,但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不同性格、不同立场的各路名人集合起来,为一个病故于中山竹秀园的民妇如此着墨?
    记者从头至尾地翻阅这本《哀思录》后发现,中山县县长唐绍仪等人曾为此发出一份征文启,并为此专门设立了办事处,香港永安公司、石岐永安公司和中山市竹秀园学校内。每位挽文作者还有稿费。

画荻母与“不孝”儿的故事

    郭母萧太夫人逝世周年纪念会似乎超过了一般意义的家祭,《哀思录》 中的文章除了赞颂郭母萧太夫人的盛德懿行,也从侧面勾勒了一个远游孝子、爱国华侨的形象。他就是萧太夫人的儿子,“侨商剑侠”的郭剑英。
    郭剑英何许人也?记者用谷歌、百度搜索的结果令人失望,除了知道他与永安公司有些瓜葛外,其余一概不知。然而,其母萧太夫人却并非名不见经传,在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周瘦鹃撰写的《郭母萧太夫人传》中以及儿子郭剑英含泪写下的《先妣萧太夫人行状》中,一位画荻教子(见文后注解①)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郭剑英,这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名字,也重新闪亮起来。
    郭母萧氏乃中山人,其父萧敏基早年在檀香山致富,虽出身富贵,但萧氏并非娇骄小姐。她十八岁便嫁于郭荣辉时,家公虽也在澳洲谋生,但夫家经济条件并不如她,但夫妻二人琴瑟和谐,一年后诞下郭剑英,无奈次年丈夫便撒手人寰。
    20岁便做了寡妇的萧氏本想随夫而去,但在亲戚朋友劝慰下,见上有老人,下有娇儿。这位富家小姐毅然以其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砍柴、挑水、煮饭、缝纫,她无所不干,然而,家里不时面临断炊之困,幸有夫弟在族兄郭鸾辉(即郭乐)的澳洲永安公司工作,才不时得以接济。不久,她的公婆也相继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
    剑英就读乡塾时,萧氏时时含泪教育他,“儿今长矣,祖父母逝世,伯叔远在外洋,家无尊长督责,尤应奋发,专心向学,勿自暴弃。”(见郭剑英的《先妣萧太夫人行状》)母亲的叮嘱深深地印刻在剑英幼小的心灵上。16岁时,他前往香港求学,萧氏心中虽不舍独子远去,但又怕儿子念家,把别离之伤强压心底,含笑相送。两年后,剑英的叔叔郭锦辉又把剑英带去澳洲学习经商之道。郭剑英依恋母亲,本不想去,但萧氏语重心长地教导他:“儿之能成人自立,胥在此行,往矣,毋以母为念。”
    郭剑英秉性聪慧,有勇有谋,在亲戚的引领下,他很快在商海中崭露头角,并成家立业。在澳奋斗八年后,癸亥年,他带着妻儿回乡省亲。经过多年苦守的萧氏但见媳妇温婉,孙儿可爱,喜极而泣。然而,一家团聚的幸福时光仅为短暂的一年。郭剑英因工作不得不返回澳洲。
    “九一八”事变传至澳洲,华侨们无不愤然,成立抗日救国会,筹备军饷,支援抗日。时任悉尼永安公司的副司理郭剑英被大家推选为主要负责人,四方奔走筹款的同时又在国际舆论上为中国造势。其间不时得到母亲的书信勉励。
    萧氏年寿未高,正为中国抗日奔波海外的郭剑英本想数年后又可重返故土,在母亲身旁尽孝。不料天有不测,精神矍铄的萧氏突然病倒了。接到家母患病电报时,郭剑英心急如焚,当即复电准备回国。不想次日便传来噩耗:含辛茹苦抚养他成人的母亲去世了。大洋彼岸的他来不及奔丧,只得在母亲逝世周年纪念之日回国举行大祭。
    “自古忠孝难两全。”郭剑英在《行状》中反复自称"不孝",公祭时,他肃立在祭坛一旁,依次答拜来宾。虽然人们对母亲的贞节、自己的孝思赞不绝口,每想起母亲弥留之际的孤独,不忍潸然泪下。
    注:①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供不起儿子读书,决定自己教子,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芦苇)在地上写字,教儿认字。这就是有名的“画荻教子”,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下期预告:
    “侨商剑侠”郭剑英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其亲朋好友的回忆中我们找到了一些零星的碎片。
    受母亲的言传身教,这位爱国华侨重视体育教育,热心公益,为家乡中山竹秀园的教育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请留意本版下周日刊发《76 年前那一场轰动全国的周年祭 (下集)--“侨商剑侠”郭剑英其人》。(鸣谢苤猩绞械蛋腹莞呙翊ㄏ壬对本文有贡献)

来源:中山商报 2010-01-10 记者:廖薇



上一篇: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晋级全省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要项目
下一篇: “中山第一联”征稿 主题为“博爱和谐——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