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山慈善万人行缘何长盛不衰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光明日报》:中山慈善万人行缘何长盛不衰

编者按

    7668.96万元善款,我市2010年的"慈善万人行"筹得的善款再创历史新高,倾城之爱,感动世人。2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头版刊发了题为《中山慈善万人行缘何长盛不衰》的文章,对我市慈善万人行的发展进行了深刻剖析,本报今天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满载中山人博爱情怀的第23届“慈善万人行”今年元宵节再度在广东省中山市推出。这股激情澎湃的博爱洪流已历经23年,薪火相传,至今不息。超过300万人次参与,超过120万人捐献善款,募集总额达6亿多元——它曾给许多人带来感动。
    一代伟人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最高境界和最远目标。
    一个世纪以来, 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人一直在用行动实践伟人的理想。
    回溯发展历程,记者发现,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持久生命力正是源于博爱精神与制度设计的完美融合。放眼未来, 以“博爱·和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参展上海世博会的中山市,正在国际视野下寻找文化突围。在这一突围中, 中山的慈善万人行也将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历程】23年间募捐总额累计超6亿元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中山与南海、顺德、东莞一同成为享誉全国的广东 "四小虎"。提前富裕起来的中山人并没有忘记将幸福成果与全民共享。1987年底, 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娱乐升平迎太岁,太平盛世敬老人”的号召,由此诞生了中山“敬老万人行”活动。这是慈善万人行的前身。
    在吸收第一次万人行经验的基础上,随着中山红十字会的成立,“敬老万人行”正式改为“慈善万人行”主题也转变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由开始的敬老和对孤寡残疾老人的帮扶拓展为对整个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关注。
    从此,每年的元宵节,中山这座小城总是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参加慈善万人行活动。据统计,过去23年间累计超过300万人次参与了中山慈善万人行,超过120万人捐献善款。海内外乡亲、全市人民慷慨解囊,历届募集总额达6亿多元。慈善万人行展现出了全民齐参与、万众共一心的壮丽图景。
    23年来,中山将累计募集的资金先后投入1.94亿元为困难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投入1.8亿元建设了67个公益慈善项目。另外,中山市红十字会拨款1.44亿元援助市内外赈灾36次,充分展现了中山人的博爱情怀。
    博爱中山,慈善立市。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2007年元宵节在参加完中山慈善万人行后评价:“中山涌动博爱情,年年慈善万人行。”中山慈善万人行曾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全国十大公益品牌奖”等殊荣,并摘取了全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被誉为“中华民族慈善文化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国闻名的公益品牌和中山响亮的“城市名片”,为全国各地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博爱精神与制度设计的完美融合

    通过集体游行来募捐的慈善活动不少城市也都尝试过,但为何仅有中山能将这一募捐形式持续下来,且一办就是20余年?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中山人的慈善热情多年来一直保持高涨?
    究其原因,既与中山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传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与中山慈善万人行的特殊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与中山人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独特的人文背景有关。
    中山的前身--香山,包括现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门,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地区。早期内地经济、文化与海洋经济、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其精神内核:开放。改革开放后,香山又成为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从而形成了一种包容、平等心态和开放文化。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主张,已成为中山人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仅靠中山人的博爱精神绝对无法支撑得起像慈善万人行这样如此具有生命力的活动。慈善需要精神的力量,更需要经济的保障。多年来中山以占全省1%的人口、2.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位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第5位,这为举办慈善万人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社会条件。而中山市委市政府历来强调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这为慈善万人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博爱精神与物质保障的支撑之下,凭借着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23年来中山慈善万人行得以经久不衰,年年都有新突破,年年都有新亮点。
    在组织形式上,中山慈善万人行极为注重创新与传承民俗文化。一些曾经销声匿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万人行活动中得到新生,咸水歌、黄圃飘色、古镇云龙、沙溪鹤舞和凤舞、西区醉龙等民间艺术表演迅速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逐步形成中山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地方民俗文化的日益兴盛也使得万人行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在善款使用途径上,20余年来万人行积极组织义卖、义演、义修、义工、义务献血和心理帮辅等活动,创建 “爱心热线”“慈善爱心店”,并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由红十字会负责善款的管理和使用,定期向社会公布,从而确保每笔善款用之有道。

【未来】国际视野下寻求文化突围

    因博爱而包容,因包容而和谐。经过20多年的丰厚积淀,慈善万人行如今已成为中山最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成为中山人民津津乐道的 “城市名片”。
    但毋庸讳言,成熟完善的机制与思路在为慈善万人行提供运营支持的同时,也容易“画地为牢”,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中山市试图在国际视野下为其寻求文化突围,进而将中山人的博爱精神传播至海外。
    在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中,中山市争取到1500多平方米的展区,并将以“博爱·和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通过动态和静态结合现代手段,充分展示中山坚持了20多年的慈善万人行。选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作为文化突围、走向国际的起点,中山试图通过展现近代、现代、当代中山人的精神与追求,再塑中山这座城市的精神。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3-02 作者:吴春燕、张景华



上一篇: 万人行巡游,植入广告妥否?
下一篇: 香山人在上海: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中国首家民族资本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