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05年正式立项,获得国家财政的专项资金支持。2006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办法》,实施美术创作工程申报工作,收到国内外1000余位艺术家申报的创作选题600余件,完成创作作品104件,其中中国画33件,油画53件,雕塑18件。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旨在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艺术的方式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充分发挥艺术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教育中的作用,是推进我国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立项,名单一公布,中山籍著名国画家李延声便先拔头筹,取得第一项。其创作的《虎门销烟图》也在深圳巡展中展出。《虎门销烟图》与其之前创作的中国画长卷《魂系山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同样是表现鸦片战争的百年历史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是什么原因触发了李延声对这一题材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源泉?他对这次重大历史题材的"官方命题"主旋律创作有何见解?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北京的李延声。
记者:关于鸦片战争,我们在文字与影片中都有所了解,无论是《魂系山河》长卷,还是这次入选的《虎门销烟图》,你都是围绕鸦片战争展开艺术创作的,为何对这个题材如此情有独钟,你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给我们讲述一个怎样不同的故事?
李延声:1985年,我以屈原、岳飞、孙中山等中国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们为原型创作《正气篇》系列人物画时就感受到,中国的近代史特别悲壮,林则徐身上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后来我又专门为他创作一幅肖像,即名《犹听江东战鼓声》,1992年曾在中山市图书馆展出。
我一直很希望能找到表现民族历史的一个切入点。1994年到巴黎办画展,卢浮宫内的名画给我启示,中国民族历史上有许多值得艺术家创作的历史题材和人物,我想到了历史画。回来适逢"香港回归"的宣传,我又想到近代史中香港被割让的悲剧。香港回归洗刷了百年国耻,于是开始创作,最后于1997年上半年完成《魂系山河》长卷。
当时庆香港回归的作品多从喜庆角度表现。但我认为,这喜庆是无数先烈的牺牲换来的,因此另辟蹊径,着眼悲壮,以祭先烈,展现林则徐、关天培等为代表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魂系山河》的最后一幅是《圆明园沉思》,我们曾有辉煌的汉唐时代,到了近代为何一落千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我希望能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看到今天的责任,"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应当居安思危。今年我还计划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举办"魂系山河交响音画",融合美术、音乐与文学,把爱国情怀深入人心。
记者:相比《魂系山河》中的《销烟气如虹》,《虎门销烟图》的创作有何不同?林则徐的形象刻画也很出彩,你表现出其性格的"外柔内刚",以避免以往的"高大全"描绘。 平时的肖像速写对这次创作有何帮助?
李延声:《虎门销烟图》比《销烟气如虹》在画面上增加了禁烟运动领袖和观看的民众,人物展现更全面。在构图处理上,更强调翻江倒海的气势,销烟勇士、民众和林则徐等组成一个民族血肉长城。为表现出民族的脊梁,我特别突出前景中销烟勇士的背部,以画山石的技法画人物,铸成民族的铜墙铁壁。
销烟壮士表现手法中赋予了他们矿工的气质。我有八年的煤矿生活经历,深感煤矿工人的伟大。我对其阳刚之美的敬仰在画画时不由表现出来。
1995年,正在我为《魂系山河》长卷创作林则徐等人物形象时,感觉人物形象资料很少,仅有一点画像,如此难有独创性,于是便想,不如先画画身边的文化名人,找点感觉。先从身边的师友开始,蔡若虹先生见后鼓励我以此做个专题,于是又把写生对象拓展到巴金、曹禺、冰心等人,最后出版了《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在为他们速写时,我多以平视角度,这样才能表现其真实的情感。
与现代名人的直接对话给我留下心灵印记。人物画中历史、现实人物的创作都需有真情实感。欧洲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说“人是艺术创作的最佳载体”。人物画家需要研究人,关注社会,画人物画一定要走到生活中,对真人写生。即便摄像摄影发达了,但画人物不写生,不可能达到艺术的高度。
记者: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你曾提案设立 “国家艺术创作基金”。 本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可以说也是一次探索。以艺术创作基金鼓励主旋律创作在当前的艺术市场环境下具有怎样的意义?它在鼓励艺术家参与当代艺术多元化探索中如何发挥作用?
李延声:有关部门的答复是,虽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目前投入资金有限,投入方式有待改进,政府着手研究,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借鉴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以基金方式鼓励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未来设立的国家文化发展基金不仅包括艺术创作基金,其内涵会更宽广。
在当前多元化时代,中国的艺术市场逐步随着经济发展而繁荣,但还不够规范,特别美术方面。西方艺术目前多是追求新和怪,搞五花八门的装置,使美术边缘化,有的甚至把垃圾当时尚。我们不能只跟着西方走,在创新的同时,还应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
美术的核心就是发现生活的美,这是多数人的共识。真善美是艺术永恒的标准。 什么是“真善美”可以讨论。是否是大师,作品是否是佳作,还要经过历史检验,不是卖多少钱就是好作品。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表现其时代的主旋律的经典作品,如《清明上河图》 便是皇帝要求创作的,现在成为历史瑰宝。在多元化时代中,主旋律创作由政府来投入,具有一定艺术导向性,通过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促成时代经典的创作。
记者:就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而言,在主旋律宣传的要求下,创作者应如何发挥其艺术个性及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好这篇“命题作文”?对中国水墨的艺术表现手法如何突破,做到既有时代感又不失中国味?
李延声:其实历史上很多名作皆是“命题之作”,如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多由教皇命题,由统治者支持。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会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和艺术观,但艺术家在表达共性追求中还要发挥独创性。当代中国画家既要传承也要创造。我的座右铭是:立足厚土,探源铸魂。
扎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时代的精神,首先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在创作理念上讲究写意,在生活中提炼较高的意境。在艺术语言中讲究笔墨,展现线条之美。中国人物画最大特点是用毛笔线条来传神。毛笔笔线丰富,具书法之美,有顿挫变化,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中国的独特语言。
人物画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着重笔墨表现力,然而人物画在元明清之后走向衰落,我觉得不妨向山水、花鸟画借鉴。古人的人物画多表现士大夫的飘逸。为丰富水墨语言,我尝试成功以画山石的技法画人物,使其更雄浑有力,具有阳刚之美,这在《虎门销烟图》中也有所体现。
要体现时代精神,人物画家就得有现代的思维。人是社会的,“我”是大我,当思考的问题与国家民族相联系,视野阔,气度大,作品才能和时代相承。画人还要接触大量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因此不能光躲在屋里,要深入生活。传统是个大海,生活也是大海。
记者:在五十多载的创作生涯中,你对中国水墨画的突破方面积累了哪些心得体会,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延声:我将中国画基本功的训练概括为“六写”,在蔡若虹先生的“慢写、速写、默写、临写”的“四写” 基础上又加了“两写”:一个是“书写”,以书法入画,书与画结合,中国绘画笔墨语言可在书法中得到启示。1959年,石鲁便提出中国画要以书法为基础。另外是“意写”,中国绘画最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意境,写意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在画中表现意境也是中国人物画重要的方面,平时可通过小品加以训练。
我曾撰文《搜尽万像打草稿》。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李可染有方印“废画三千”。黄胄也画了上万张速写,但晚年时仍感叹自己的毛笔速写还是太少,若早点开始,艺术上或有不同面貌。总之,艺术家要想取得成就,关键还是要下大工夫。目标要看得高,但脚步要踏踏实实。艺术的高峰,我们得一步一步攀登。
来源:中山商报 2010-03-21 记者: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