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仔是否真有其人其事?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专家说法不一。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乐博历经二十多年研究,在其《张保仔在珠江三角洲地域》中指出,历史上并没有张保仔。关于张保仔最早的记载是在袁永伦《靖海氛记》、温承志《平海纪略》中。到1930年后,才有人开始讲张保仔,此时距离他最活跃的时候已经多年。他因此判断张保仔是一个“文化创造”,寄托着珠三角一带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张保仔”传说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历史背景?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研究珠江三角洲乡村社会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志伟。“像他这样的海盗肯定存在,但是具体人名是否就是‘张保仔’,现有材料无法给我们一个肯定结论。”他认为,“张保之乱”的故事反映了珠三角地区发展在嘉庆年间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张保仔”活跃的时期,也正是以香山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官史角度看,“张保仔”们是违法乱纪的海盗,但从民间的角度看,他们或许只是在海面上谋生的普通百姓。珠三角地区水上贸易繁荣,许多百姓从事海上运输,但随着珠三角地区迅速开发,一方面给一部分人带来新的机会,一方面也使一部分人失去机会。围垦的陆地增多了,水面空间缩小了,但陆地资源并非人人占有,一些失去生存空间的海上居民在生计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可能成为“海盗”。他们是社会动荡时期的产物。那个时代,既是蓬蓬勃勃,又是一片混乱,于是民间便产生了“张保仔”的记忆,并在当地广泛流传。
可以说,“张保仔”是一个符号,传说中的“招降”同样具有象征意义。根据调查,香山很多村落的历史都在嘉庆年间进入某个发展的新阶段。传说中,归降后的许多海盗就地安置为农户。这意味着这当地沙田开发经过围垦,已经可以种植,提供给人们的农业空间扩大,很多水上人家转为农民,它也意味着香山的开发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许多秩序逐渐建立起来。
来源:中山商报 2010-03-21 记者: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