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人在上海:百货业先驱马应彪与黄焕南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香山人在上海:百货业先驱马应彪与黄焕南

    四大公司的成立,开启了南京路乃至一个城市的近代商业史,这段历史的扉页,写着先施公司,以及先施公司的铸造者——马应彪、黄焕南的名字。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历史的铅华早被现代的霓虹所消去,徜徉在南京路上的人们,或会在南京路、浙江路西北角的一栋巴洛克建筑前(先施公司旧址,现为上海服装商城)驻足凝望,但鲜有人知道这里曾经的故事……

故事从17岁开始  

    17岁,不同时代的人们会阐释不同的意义。时间追溯到19世纪70 年代中期,17岁的黄焕南,走过香山县沙涌村的南宋皇帝遗迹牌坊,对这一古老遗迹所表达的恩荣,艳羡不已。他隐约觉得,男子汉自当顶天立地,那年他辞去米店的学徒工,坐着帆船,踏着前辈的路前往澳洲淘金去了。
    那时候,马应彪的父亲马在民,已被“卖猪崽”(到海外后一段时间丧失自由,补偿路费)到了澳大利亚。临行前,马在民把儿子马应彪叫到跟前,严肃地交代了马家世代未忘的家谱:“第一世祖马直北,为抵制秦桧卖国,与岳飞一道上书南宋皇帝,却被贬新会,后迁居沙涌。南宋末年,宋皇帝赵昺抗元失败南逃至沙涌,先祖马南宝将住宅改为行宫,起而勤王,抗拒元兵,后壮烈殉国……”
    马应彪当时虽已惘然,抑或感受到,祖辈的血脉,让他不得不在人生天地间做出些事情。他当即拿着家里的三块大洋,去了私塾学校。但父亲在澳洲的打拼并没有给家庭带来丰裕的物质条件,花光了那三块银元,每天早起沿路捡拾猪粪,换几个小钱来养活母亲和年迈的外婆。直到他父亲为他凑足了200元的路费,马应彪也踏上了去澳洲的旅程。

澳洲的无奈与精彩

    歌词里是这样写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到了澳洲,马应彪发现一个被称之为“华工”的名词,其感情色彩是异常的渺小。没有钱,更不懂外语,还要逃人头税,澳大利亚沙漠的烈日,让马应彪体尝了父辈的艰辛。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读过私塾,马应彪深知这句话的含义。
    “淘金梦”破灭后,马应彪拿出自己种地的看家本领。他把在澳洲的几年里开垦出来的荒地,种上了蔬菜。但到市场销售时,那些怀里揣着有 “维多利亚女王”头像钞票的主儿,却不买账,因为马应彪不会讲英语。
    郁闷中的马应彪,恰巧碰上了黄焕南。黄焕南一口地道的“伦敦腔”,让马应彪相当吃惊。打听才知道,黄焕南到悉尼后,在一家有许多洋人的杂货店当勤杂工,趁机习得英语,小有积蓄的他已另起炉灶。
    马应彪回到住处,立即将菜园的事情都交给了两位老乡,兴冲冲地来到了一个英国人的店铺,提出了一个只有“当代大学生”才会提出的要求:只要一份工作,不要佣金。聪明加勤奋,马应彪只在那间铺子待了3个月,便学会了买卖交易常用的英语。当他再次回到菜园,除了绿油油的蔬菜正待收获,他从家乡偷偷弄来的 “象牙大蕉”(香山地区种植的“象牙大蕉”小小的,比澳大利亚的香蕉好吃,价钱更贵)种子,也将变成果实。
    重回菜市场,学会英语的马应彪立即与众不同,他用英文标注了菜名和价格,自己的菜很快便卖光,周围摊贩也请他帮忙。马应彪从中发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盈利模式,于是把菜园子盘了出去,与郭标等几位老乡开起了“永生”水果摊。
    马应彪在这里获得人生的 “第一桶金”。很快还开设了永泰、生泰等分号,他从中国进了大量的土特产去卖,生意越来越好。马应彪本人也赢得了当地华人的信任,老乡们开始纷纷把在澳洲赚来的钱存放在马应彪的店里。随着“存款”越来越多,马应彪觉得,是应该涉足一下“金融行业”了。
    1892年夏季,马应彪就是在这年打点行装,准备到香港试水“金山庄”——为来往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华侨乡里购买船票、安排住宿、传递家信,以及办理汇兑等业务。

“邂逅”革命者

    巧的是,这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了,历史还让这两位老乡相逢。
    在从香港去广州的路上,马应彪认出了孙中山。当时孙中山虽然有西医学院的文凭,但却不能在香港行医,正准备去广州开药店。
    这次偶然的邂逅,改变了马应彪的一生。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行。此四事者,富强之大径,治国之本也。……与其行医救人,不如富国强兵,而如果想要富国,就必须实业救国”孙中山一年之后《上李傅相书》中的一些话,马应彪得以先闻。孙中山侃侃而谈,让马应彪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有了全新认识。
    就在这年,马应彪在香港创立了永昌泰“金山庄”,资本雪球越滚越大。且他“边干革命边经商”,不久加入了兴中会。相传1904年,同盟会成立,马应彪担任庶务长,专管起义军需。这些军需,很多需要马应彪亲自掏腰包。从1906到1911年武昌起义,同盟会发动多次起义,其中经费,很多就是通过马应彪的两个“金山庄”到达革命者手中。
    对于 “实业救国”,马应彪亦身体力行。1899年,马应彪背着一袋碎银子回到香港,伙同另外11位股东,召开了一次 “股东大会”。马应彪在会上慷慨陈词:“大英帝国便是以商立国,商业全系国运,美国商人在议会之中举足轻重……之所以商人在他国能有如此地位,是因为做大事业,不在乎蝇头小利,诚实不欺。中国传统商人斤斤计较,欺瞒顾客,因此为人不屑。我们要成立一家公司,不二价,而且百货齐全。从洋人手中夺回利权,商业救国。”
    这一“奇思异想”,很快变成了现实。1900年1月,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开业了。所谓“先施”,有《中庸》“倘未能先以诚实施诸于人,断难得人信任”的意思。
    马应彪在香港开设百货公司的消息也传到了黄焕南的耳朵里,本就对百货公司相当了解的黄焕南,心里异常痒痒。但黄焕南还是在英殖民主义者歧视与排挤中,继续生活了10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消息传到澳洲,黄焕南终于下定决心,他毅然卖掉在澳洲的产业,携款回国。当时曾有人劝他不要“釜底抽薪”,但黄焕南主意坚定,后来此事在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的回忆录中,被称为“高风亮节”。

不安本分的成功者

    或许所有获得成功的人士,都是不安本分的。上世纪初,素有“大上海、小香港”之称,在香港和广州获得成功,并没有让马应彪就此停下脚步,他内心最大的期望,就是把自己的“商业王国”扩张到“大上海”。
    但这并非易事。在香港首开“不二价”百货公司,马应彪一开始遭到许多股东质疑。他们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方式不仅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还会遭到其他商家围攻。甚至还有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黄焕南的归来,慧眼识才的马应彪立即将他招揽先施旗下,并把开疆拓土的想法告诉了黄焕南。但黄焕南还是先被派去广州先施公司当司理(经理)。重操旧业,黄焕南得心应手,短短的时间里,黄焕南让广州的先施形成了一个以百货为主业,产、供、销一体的商业系统,利润直线上升。
    有数据说话,马应彪终于拍板了——进攻上海滩!1914年,上海春寒料峭,黄焕南带着马应彪的重托,住进了当时南京路、浙江路口的日升茶楼。经过周密考察,黄焕南看上了该路口西北角一块地——据说,这块地早被风水先生认为是“财神爷不喜欢”的地方,地价也比其他地方足足低了两成。
    马应彪当然不信邪,欣然应允了黄焕南所有建议,并在沪港粤三地公开招股。消息一传出,认股者大袋的银子源源而来,一度吓坏了董事会的一些董事。黄焕南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他以其胸怀和气魄在董事会上力争,最后将股本扩充到了200万银元。有了充足的资金,先施加紧施工,终于赶在永安落户上海之前,抢了个头彩。
    1917年10月20日,先施公司正式开业。在南京路上“鹤立鸡群”的先施大楼,不单是一个购物场所,开业当天,它所附设的屋顶戏院、东亚旅馆和豪华餐厅都同时开业,杂耍、苏州评弹、京剧、魔术师应有尽有……很快,整条街道人山人海,常堵得水泄不通,许多客人甚至流连忘返,数日不归。尤其是先施公司打破传统束缚,采用女服务员,许多市民争先恐后来一睹风采,南京路上的警察“如临大敌”,大冬天里经常忙得满头大汗。
    马应彪和他的董事们都乐了,先施公司开业第二年,营业额已达439万银元,比投资翻了一番。有了充裕的资金,黄焕南还在先施大厦的屋顶,开辟了一个屋顶花园,并加起了一个“摩星楼”,亭台楼阁、花木参差,各种游乐设施齐全,让许多外地游客,也特意乘坐火车赶来,加入这场历史性狂欢。

影响后世的规则

    “上界瑶台辟九层,云梯(电梯)无级自然升。琼楼玉宇知多少,如此高寒得未曾,园亭台榭恰凌空,恍在璇玑织女宫。入夜华灯灿如锦,管弦声在半空中。”鸳鸯蝴蝶派作家陈蝶仙如此盛赞先施奇迹。
    但繁华尽处,沧海归于桑田,影响至今的,则是先施的商业规则。先施公司成立后,在马应彪的支持下,黄焕南亲自主持制定了“划一不二”的营业方针,还拟定了两句著名的广告词:始创不二价,统办环球货。有研究商业史的学者评论:“这种破天荒的举动,对含糊、模棱两可、态度暧昧的传统方式是一种反叛,也最接近市场经济的本质。”
    在管理模式上,黄焕南还亲自拟定了健全的销售记录表册,以及严格的会计制度。他对进货部门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他规定,进货部门尤其要保证货真价实,以质量保证信誉。先施有了盛名,许多国内厂商,往往以跻身先施为荣。同时,黄焕南还在上海闸北区自行开设了附属工厂,按市场需要生产适销的产品。
    这些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规则,让先施公司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直接催生了永安公司、新新公司与大新公司,使得“四大百货”享誉上海滩。马、黄所倡导的“不二价”和女售货员制度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经营模式。
    1919年,沪、港、粤三家先施公司统一,以香港为总行,沪港为分行。黄焕南任沪行的正司理,两年后,黄焕南又升任沪行监督,开始在沪上独当一面。先施公司老员工回忆起黄焕南,最大印象就是,在先施公司二十余年如一日,他每天都提前一小时到公司上班,直至1936年在沪病逝。黄焕南还奉行节俭,相应的,先施的员工待遇也与永安有相当的差距。

慈善的“商业英雄”

    与黄焕南的脾性相同,马应彪节俭也是出了名。虽腰缠万贯,马应彪出入穿的都是寻常服装,据说就连街上的乞丐,也从来没有在他面前乞讨过。
    而为提高职工素质,马应彪在公司里办了英语补习班,还专门雇佣了洗衣工、理发工、医生,等等,公司员工可以免费洗衣、理发、看病,夏天还有清凉饮料喝。这些福利措施让许多现代公司都只能望其项背。
    马应彪还极重视教育革新。他在家乡中山修建的沙涌幼儿园,至今散发出现代活力,而他在家乡修建沙涌女子学校和世光女校,更是他尊重女权的最好例证。有史料称,马应彪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先后建设或参与建设了近20所小学、中学。他还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董,并与洋董事斗智斗力,最终讲岭南大学收归国有。1944年,香港已经沦陷,先施公司广州、上海分行已入敌手,香港先施公司也被迫歇业,84岁高龄的马应彪,在忧愁忧愤中,黯然离世。
    如今,从南京东路由东向西进入步行街,远远便可以看到先施大楼东南拐角处的 “摩星楼”前,安置着一口大钟。据说当年钟旁,还印有“先施”招牌,在手表还是稀有之物的年代,每一位路过的市民,每看一次时间,便加深了一次对“先施”的记忆。而今这座大钟的表针仍在转动,但表达的意义却已改变——时间的流逝将消磨掉表面的浮华,而精神却是不朽。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4-02 记者:陈恒才、杨彦华



上一篇: 第三批市级“非遗”申报工作结束
下一篇: 陈小奇《客家意象》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