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珊的青少年时代正值鸦片战争后列强蚕食中国、清王朝丧权辱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她的女性意识觉醒较早,在父亲徐润的支持下,抱着提高妇女文化知识水平的决心,专授关于女界实用之科学,她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2010年3月的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启秀中学的老领导,现年66岁的陈霞琴从档案室找出了70多年前的启秀女中的档案——那是1938年、1939年两本校刊。
时年,创办启秀女中的徐婉珊女士已经72岁,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被她本家孙辈们呼为“白发婆婆”。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日军攻打、轰炸闸北,启秀女中师生转移到法租界避难,东宝兴路的校舍空了下来,当时驻守四行仓库的壮士撤退前,曾在校舍里住了一夜。后来日军知道此事,一把大火将学校的房舍烧了个干干净净。校长徐婉珊与教务主任陈招悦带着师生一边避难一边坚持教育孩子们。1938年到来时,她们通过艰苦的努力有了新校址——霞飞路634号。
显赫家庭出名媛早殇爱情断婚念
徐婉珊是清末实业家徐润的长女,徐润与原配夫人吴氏 (她在徐润事业大败时病逝)及继室陈氏共有五子五女。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张秀莉曾对徐润曾孙徐希曾 (他将家族中的先辈徐荣村参加世博会的旧闻找了出来,轰动一时)有过采访,徐希曾在《亲人追忆》回忆过曾祖徐润与姑婆徐婉珊。
据徐希曾回忆,徐润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但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徐润的家庭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型。就徐润本人而言,尽管他15岁就进入洋行工作,离开洋行后也一直和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他是晚清时期最接近西方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之一,然而,他在衣着上仍保持着典型的中式打扮,身着长袍,头戴瓜皮帽。
徐润不再像传统的中国商人那样,试图让子女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显赫家族,成不成为官宦人家不再重要。他对子孙采用的是中西合一的教育方法,不仅授之以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聘外籍教师到家中以西语授课。他将儿孙们送到英美学习专业知识。
对于女儿,他就很省心了,除周六周日外,专门的英籍教师每日上门教授英语、地理、历史以及绘画、音乐等各门功课,念私塾,余暇则学习针绣等传统的家政教育等。他的女儿孙女都能绣出好作品,比如他的孙女徐希泉做菜好、绣花好、画画好,启秀女中毕业的,天天应酬于当时上海的名门望族中,知道的掌故特别多,与尹桂芳、梅葆月都是好朋友。
徐婉珊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徐希曾对姑婆的记忆是这样的:徐婉珊当启秀女中校长,很洋派,领养了很多欧美人的孩子,住学校里面二楼两间房子,有内阳台。她暑假里过生日,过生日都吃西餐。她崇洋很厉害,家里都是外国人。直到她七八十岁时才想收养一个中国的孙子,她很喜欢徐希曾。但徐希曾很怕她,到她家里去住,单独睡一个房间,睡在大铜床上,半夜逃回去了。
徐婉珊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与她后来共同经历风雨的教务主任陈招悦也是一个基督徒。这与她早年受过的西式教育有很大关系,还有另一原因也可能让她信奉基督——那就是她早殇的爱情。
徐婉珊一生未婚,倒不是因为她不想结婚,而是她的未婚夫杨从之早逝。当时,徐婉珊与杨从之已订婚,杨遇海难去世了,对她打击特别大,因循广东这边的风俗,长女不嫁则后来的妹妹就不能出嫁,她的好几个妹妹也因此都终身未嫁,徐润五个女儿只有徐琳结婚了。据徐希曾的回忆,徐润的女儿们一直生活在山东路,经济上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房地产收入,一是一些公司的股票收入。
风雨如晦夜冥冥东海日生启明
1905年,徐婉珊39岁,她热切地关注着当时的政局,她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
维新派梁启超把发展女子教育同国家富强、民族兴旺联系起来,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对后来的女子教育有很大影响。维新派还把发展女子教育的思想付诸实践。几乎与维新运动同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兴起了。孙中山重视女子教育,他认为妇女应学会自营生计的本领,鼓励妇女参加反清革命,与男子同尽爱国天职。
当时整个中国,活跃着很多在国外留学归来后、立志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士,他们带回来了很多教育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中国的教育环境,与中国本身的教育精髓相结合,共同构筑出了中国当时的教育格局。
徐婉珊就是其中受其影响走上女子办学的最重要的人物。她个性刚强,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正义感。有一次她向父亲徐润提出要为一所学校募款,一向重实业的徐润鼓励女儿独立创办一所女校,这正符合她的愿望,她早已下定决心,愿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动女子教育,献出自己毕生精力。这样,由中国人主办的一所女子中学就创办起来了,徐婉珊早年的宿愿终于实现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始创启秀女中,校址在今虹口区东宝兴路。从当时招生简章上可见办学宗旨,简章上明文写着:“为女子启发知识,增益才能,专授关于女界实用之科学,以为自立基础。”
创办学校首先是需要一大笔经费,才能购房添置课桌椅和其他教学用品。徐婉珊将家庭给她做嫁妆的费用,全部投资办学,意欲终身不嫁,全力以赴办好女子教育,以后她又将祖产景伦衫袜厂分给的红利也全部用作办学经费。
启秀女中的校歌记录那段神圣的过程——
风雨如晦夜冥冥,东海日生启明。
墨雨欧风值逊清,巍然我校诞生。
一堂化雨被群英,学术中西研订。
歇浦迢迢激性灵,由是盈科而进。
在启秀女中前后创立的女子学校有如雨后春笋,它们是——1861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创办,1927年开始由中国人担任校长的清心女中;189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西女中;1902年由中国人吴怀疚创办的务本女中;1902年由蔡元培先生等人创办的私立学校的爱国女中;1905年创办的广东浸礼会女中。还有圣玛利亚、进德、求德、锡珍、培成、培进、南屏、启明、惠中女中等等。
情同手足性相近风雨同舟情谊笃
说起徐婉珊,那就不得不说陈招悦,关于记述她们所有的小传,二人都是同时出现的。
徐婉珊是校长,陈招悦是教务长。
徐婉珊一生未婚,陈招悦也一生未嫁。
两人均有养子养女。徐婉珊有养女徐畹球(徐婉珊是畹球的姨妈)等三人,陈招悦有养子养女四人。
徐婉珊长陈招悦18岁,陈招悦养子陈友任在启秀女中建校100年的回忆录中,记述了徐、陈二人情同手足、风雨同舟的亦师亦知己的关系。他回忆说:“徐、陈两位一生都住在校内,食则同桌、寝则同室(两张大双人床并在一起,我小时候就睡在她们中间)。徐婉珊出身于大家庭,读的是四书,因此一切教务工作全部由陈招悦安排。陈任教务长后首先制定了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中西女中的模式,因此当时曾有“小中西”之称。陈招悦亲自安排课程、选教材、聘请教员以及一切有关教学方面的措施,事无巨细都亲手抓、亲自管。她从招生、录取、安排课程、分班、订教科书、油印讲义及考题、填写成绩报告单直到毕业典礼上发文凭,除有少数人帮忙外,都由她一手负责。”
在闸北东宝兴路由徐婉珊自费出资的校舍完成后,启秀开设了中学部,初、高中只收女生,小学暨幼稚园则男女同班,学校走入正规化。徐婉珊当校长办事有魄力,她主校务行政人事,学校管理有条有理。她还是景纶衫袜厂(徐润留给后人的遗产)的董事长。陈招悦是教务长,负责课程安排、聘请教员及一切教育方面的措施。两位尽力地把启秀办得非常出色。当时学校除了正规班级外,还设钢琴课、成年妇女特别班。课外活动有唱歌班、绣花班等。
学校的好坏,教师是关键。陈招悦特别重视教学质量,高薪聘请有经验、高学位的教师任教。启秀女中教师的薪水高于其他一般的中学,教师队伍人才济济,早期的教员有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陈招悦的妹妹陈招星(她为启秀谱写了英文校歌),前清心女中校长张蓉珍,化学博士日松泉、中文老师陈彬和。此外还有陈招悦中西女中的同学奚伯经夫人等。
启秀女中重视英语教学,数理化及高中世界历史均使用英文版教材,而英语教材多采自名著,尤重课外读物及作业。当时的启秀女中每周排英语课10节,高中许多课程教本用英文原版。
一堂化雨被群英歇浦迢迢激性灵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徐、陈二人相携艰难地办学。
“一二·八”淞沪战事,由于校址在闸北,损失惨重,徐、陈带领工作人员及家属逃往公共租界避难。日本人在背后开枪射击,陈招悦差一点被击中。战争平息后,徐、陈重返校园,着手复校工作。
1937年“八·一三”抗日战争开始,闸北形势吃紧,启秀全体人员再度逃难,日寇杀人放火,启秀被烧成平地。陈招悦惊闻噩耗,急得双目突然失明,经中医扎金针及西医用药后才逐渐恢复视力,但已远不如前。
启秀被毁后,徐、陈两位并不灰心,陈招悦带徐婉珊的养女徐畹球到处找房屋。后来在法租界霞飞路634号租到一座旧洋楼,经过整修、粉刷,购置设备后重新开学。
在她们精心培育下,启秀女中人才辈出,她们积极地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徐婉珊在校内举办国货展览会抵制日货,动员学生缝制寒衣、棉手套支援抗日军队;不受汉奸吴世宝的利诱,拒绝吴世宝当启秀女中校董;把自己的银器、衣物等捐献义卖,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著名作家、中共地下党员关露就是启秀女中的国文教师。1938年是抗日战争的第二年,启秀女中也受到抗日热浪的影响,民族尊严,国家的前途,使一些追求真理的女学生毅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潘惠慈是启秀女中第一个地下党员,在她的影响和介绍下,同班的李宝球、陈黎洲(现名陈向明)等,都在这时加入革命队伍,在学校成立了党支部。为了配合全面抗战的形势,她们根据党的指示,组织启秀女中青年会,李宝球任主席,潘惠慈任副主席兼书记。她们发起“一碗米运动”、“黄花岗义卖黄花献金运动”、“献旗运动”、慰劳孤军等活动。
1939年12月,该校教师茅丽瑛(既是启秀女中的学生,后来又做了该校的老师)遭日本特务暗害,住医院抢救,徐婉珊冒险前往看望。茅丽瑛牺牲后,徐婉珊在全校开展悼念活动,带领全校师生去万国殡仪馆参加茅丽瑛的公祭仪式。
启秀女中的同学们还自我创作了各个年级的级歌:
“莫谓我们性优柔,孤军谁复道州?莫谓兴亡匹夫责,石柱谁破流贼?精诚所萃,男女无间,今寇攘除同古寇,非异人任,乃在吾辈,愿我全级相奋勉……”
1947年,徐婉珊这位为女子教育呕心沥血后半生的奇女子因乳腺癌病情恶化去世,去世前立遗嘱,任命陈招悦为校长。陈招悦任校长后,教务长职位一直空缺,等待大女儿陈玛丽来接任。陈玛丽 (1920-1979)在启秀高中毕业后考入沪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回启秀任教,抗日胜利后赴美留学,计划毕业后接陈招悦的班,但由于解放初期中美关系断绝而未能回国。
1950 年陈招悦向董事会提出退休申请。董事会全体会议上批准了陈招悦退休。自此陈招悦结束了四十五载的教育生涯,她带领子女搬出启秀。1955 年移居北京,1971年12月5 日被迫害致死,享年87岁。
徐婉珊创办的启秀女校曾获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颁发的嘉禾一级勋章。1985年,时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为母校题词“播下革命火种,培养建设人才”。
1956 年启秀女中同私立正行女子中学合并,改名上海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66 年改为上海市第十二中学,兼收男女生。1981 年 7 月迁入现址——思南路37 号。2003 年7 月上海市第一女子初级中学并入,经市教委批准恢复“启秀”校名。
上海地方志里徐陈二人小传
徐婉珊(1866~1947年)陈招悦(1884~1971年)徐婉珊,女,广东中山人。陈招悦,女,浙江鄞县人,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塾,肄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任苏州景海女中教师。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婉珊以妆奁之资创办启秀工艺女塾,任校长,招收学生30余人。次年,聘陈招悦任教务主任,校务始入正轨。徐掌校政,将景纶衫袜厂红利作办学经费。陈主教学,安排课程、选用教材、聘请教员、筹划添置教学设施。两人配合默契,私谊益笃,食则同桌,寝则同室,并相约终身不嫁,齐心协力,办好学校。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4-19 记者:杨彦华、陈恒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