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镇龙头环村民信奉北帝,道光年间就在村里建了座北帝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就在北帝庙前举行隆重仪式进行拜祭。为庙内菩萨重贴金箔并且设坛奠土,当地村民称之为“打醮”。奠土一甲子谓之“罗天大醮”,北帝出巡,村民会组织各种艺术表演酬谢神灵并烧纸钱祭奠孤魂,仪式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结束。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仪式消失了。直到今年,是该村建国后首次建醮仪式。在珠三角的众多乡村至今都保留着“三月三,北帝诞”的风俗,尤其是在隆都地区,但各个村之间习俗有细小差别,在云汉村的“三月三”,村子就会呈现一片祥和瑞气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唱戏活动等连续举行七天七夜,甚是热闹,村民称之为“七昼连宵”。
说来奇巧,出生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地区的我,从未想过几乎被故乡人遗忘的北帝(即玄武大地),会在岭南这方湿润的土地上生长成繁盛的信仰。那集聚龟蛇于一身的神的形象,似乎常年在阴暗的乡间道观里寂寞矗立,只在某几个祭拜日,成为一个仪式的符号,因此当听说沙溪的隆都地区龙头环村要举行建国后首次盛大的“三月三”北帝诞辰建醮仪式时,也只抱着怀疑与消遣的态度,但刚刚结束的龙头环村乡野之行,竟让人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信仰的真实,在肃穆之下的狂欢达成人与神的互通。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三月三这个日子,真是生得巧妙,它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日,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玄武大帝又称北帝)的寿诞。在沙溪隆都地区,村民在这一天拜的就是后者玄武这位道教的神仙。
清晨六点,薄雾轻洒乡间,龙头环的村民们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村内的主干道上,由村民自己组织的艺术表演巡游队伍在初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队伍延伸的尽头就是拥有近200年历史、道光辛巳年间建成的北帝庙。
早一轮燃放过的炮竹碎片铺满了村路,身着长袍、头戴瓜皮帽的村中长老,手持“肃静”、“回避”等牌匾的对襟小伙,还有扮相七仙的孩子,把巡游的队伍瞬间拉回到百年前。行走期间,若不是道路旁现代住宅提醒着时代的进程,确有时空回溯之感。
响烈的开始之前,总有深海一样的沉静。六十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是如此安静地期待,趁着安静的时候,村里的长者告诉我,依旧例,每年这日都要举行庆北帝诞开坛建醮的传统活动。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项民俗在建国后就断裂了。这次是建国后首次“罗天大醮”,全村人都很重视。
北帝庙内高香烟雾弥散,19位喃啰老师在众乡亲的见证下,面对着三尊玄武大帝、河谷夫人、华光帝君雕像,准备开坛建醮,游离的目光此时汇聚一起。上午7时整,过社,酒肉祭神。八时,村里的长者为龙狮凤鹤点睛,8:30,一片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代表着村内五大姓氏周、刘、王、杨、侯的长老“请”出三位菩萨,系上红绸带,“坐”上八抬大轿,与众乡民开始了一段“安享太平”之行,村里人称为“北帝出巡”。
帆襟飘扬,罗伞开道,只见队伍前端,50多名黑衣男子扮演着护送菩萨的角色,他们有的手提灯笼,撑罗伞、掌扇;有的肩抬神座、祭祀用品。代表周、刘、王、杨、侯宗祠的5名长老紧随其后,喃啰老师口有呢喃接着队伍,各艺术表演方队龙头环、龙聚环的龙狮、申明亭的鹤舞、圣狮的飘色、双凤舞荟萃其中。村里的孩子也出动了,组成了花篮队、彩旗队和鼓号队,近2000人的巡演队伍,浩浩荡荡走村串巷,把吉祥带给大家。
在飘色的队伍里,你能读到众多的民间故事,貂婵拜月、仙女散花、木兰从军、八仙过海、穆桂英挂帅。虽然只是孩子,但小色芯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努力演绎着曾经的历史,让人忍俊不禁。每当威武的圣狮金龙和象角银龙的队伍经过,围观的村民中怀抱小孩的村妇、满脸皱纹的老者,都会一阵快跑,从“龙腹”下穿过,村里人相信“穿龙腹”是会带来好运的。在他们的带动下,年轻男女都从龙的两侧穿插起来,一遍还不够,再来一遍。快乐与满足洋溢在他们的嘴角,连我也忍不住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一瞬间,记忆回到了故乡童年的正月,万人空巷就为了看一眼翻腾的金龙、翩跹的凤舞,没有警戒线、没有围栏,那快乐是大家的,但长大后这种画面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事隔多年,竟然在遥远的南国再次感受了这种“众乐乐”的愉悦,不禁唏嘘不已。三个多小时的巡游,几乎踏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每到一户人家,村民都会走出来迎接北帝的到来,迎接带给他们快乐的艺术表演队。
行走于古老的村庄,一些偶然的发现,总会让人浮想联翩。村口处,一个刻着民国时期的青石板垃圾桶在诉说着村子曾经的文明。村史记载,龙头环村位于中山市沙溪镇政府北面偏西1.84公里,建村于明初,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村后山岗曾驻扎屯兵,分南北二寨,此地原为北寨之地。后来屯兵遣散,有人定居于此,遂成村落,初村名屯村。到清代乾隆初年(1736-1740年),按原南北二寨各分成村,南寨村名龙聚环,北寨改村名龙头环,取村后山岗起伏如游龙之状,沿用至今。上世纪三十年代,该村已全部建成下水道,石板街道整齐清洁;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还是中山最早有电灯的乡村。民国期间龙头环被誉为中山县模范乡。
日上三竿,绕遍了村庄,三位菩萨回到北帝庙,巡游结束,我得以重新打量这座道光年间的北帝庙。几尽岁月风霜,它已不复当年的气派,但古朴犹在。寺庙内部的一个石碑上还镌刻着民国时期檀香山等地当地华侨的捐赠细软,守庙人说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曾经为庙里捐过高香钱。守庙人说,虽然“三月三”北帝诞辰建醮每年一次,大醮六十年一次,但是村民们已经把在这里祭神拜天作为自己的家常便饭。说话期间,刚刚在外做工的本地村民急匆匆地赶到:“上午请不了假,趁着吃饭时间回来祭拜。”说话间,他就在三位神像前叩拜起来。
村里一位78岁的老人林洁群见我们如此热心于探究,便拉着我们在庙外的河边坐下详谈。她告诉我们,北帝虽然是管辖北方,但是它同时又管风水,是水神。广东多水乡,常常有水患,以耕作为生的村民故此信奉北帝,祈求风调雨顺。“河谷夫人”则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神仙,主管五谷丰登的。龙头环村的北帝诞庆典期间的仪式,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吃斋饭、唱戏酬神和烧纸钱超度无主孤魂。“纸钱都是村民们自己筹资买的,晚上吃完百席斋饭后由喃啰师傅载着纸钱,划船去水边烧掉给那些没有亲朋后代的孤魂,为他们超度。”老人说整个仪式要到夜晚11点才全部结束。
虽然没见到那漫天飞舞的纸钱灰烬,没听到低回悠远的粤乐之音,但从那一上午冗繁的仪式,欢乐的巡游,已经感受到了这个中断大半个世纪之久的传统在龙头环村“接骨续脉”,且康复如斯,民间文化强悍的再生能力令人敬畏。
确实,人是需要有所敬畏,得尊重并害怕点什么才好,才懂得心存感恩,有所节制。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我相信龙头环村的人是快乐而淡定的,因为他们有所敬畏并心存感恩。
坊间观点
▲市民阿水:龙头环“三月三”是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活动现在越来越少,亟待加强保护。
▲市民王先生:现在一些年轻人基本上对这种民俗活动不感兴趣,感觉老土,我认为与媒体的宣传欠缺有关。龙头环“三月三”的“生命力”在哪里?媒体应该好好挖掘一下。
▲市民周小姐:小时候我们老家在三月三也有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吃蒿子粑粑、踏青,现在可能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之生活方式越来越 “全球化”,各地都似乎没有这种活动了,挺可惜的。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4-25 记者:冷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