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以“慈善--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实践主题,将于5月22日-27 日在上海世博会展示。世博中山馆即将全面展示,本报记者专访我市副市长殷昭举,了解中山如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博爱”精神转化为立体的展览。
中山馆充分表达“博爱”主题
记者:如何将“博爱”这种看不见的精神,转化为让观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品?
殷昭举:为了充分展示博爱精神,中山馆围绕“历史文化积淀催生博爱精神→博爱精神推动慈善万人行不断发展壮大→慈善万人行的发展壮大助推和谐中山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这一逻辑主线,按照“十个结合”的原则(即文化与经济、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显性展示与隐性展示、理论与实践、一次性展示与长期展示、内与外、点与面、动与静、地方特色与国际化”),整合最具中山特色的文化符号,浓缩中山人物、风光、风物。除了馆内布置,馆外我们也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比如,推出“中山人在上海”大型人文活动,与《新民晚报》联手宣传在上海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山人;由中山广播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拍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山人在上海》,我们还计划开馆之际举办一场高规格的“博爱论坛”,还有其他网络宣传、主题活动等。
记者:中山馆是一个穿越历史的展示,其中有现代元素展现吗?
殷昭举: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城乡发展和谐等等。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市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去年率先顺利通过全国生态市验收。
我们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光影效果等高科技手段和动静结合的方式,以形象的语言向人们阐述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还有出生在中山市沙涌的国际手模大师马乐山先生,为首位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和参展首届伦敦世博会的徐荣村两位中山先贤做了雕像,以彰显中山与世博的历史渊源;此外还有沙溪舞狮、鹤舞、西区长洲的醉龙等特色民俗表演等,以展现中山慈善万人行的风采和气氛等。
“慈善万人行”打造制度化关爱平台
记者:“慈善万人行”作为中山馆的重要展示内容,它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什么重要启示?
殷昭举:“慈善万人行”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有着独到的阐释: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高科技及钢筋水泥的丛林,当人们面对城市节奏快、压力大以及不少地方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就会感悟到,城市的美好和幸福更需要爱心、慈善、和谐,更需要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助相爱、人与自然相亲相近。或者从广义的角度看,爱与和谐也是更深层次的低碳。尤其是在当前举国上下全力支援玉树地震灾区的时刻,中山馆的“博爱·和谐”这一主题更显得弥足珍贵、意义深远。
“慈善万人行”打造了一个制度化的关爱平台。截至2009年,先后投入2.18 亿元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 。“慈善万人行”增强了城市软实力。慈善万人行成功引导人们行善向善,使做慈事成为习惯、使志愿者成为普遍、使奉献成为乐趣、使爱心洒满中山,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慈善万人行还传承了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文化,一些曾经销声匿迹的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新生,民间艺术表演迅速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来源:中山商报 2010-05-10 记者: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