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的文化构建路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探索新的文化构建路

    昨天在上海举行的 “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等纷纷就文化构建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昨日,在世博中山馆开馆之际,“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经验交流会也如期举行。
    市委副书记彭建文对这个项目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追寻人文渊源,抒写百年传奇。作为我市启动的‘中山人在上海’大型人文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几个月的活动我看到了文化复兴的希望,目前,随着‘中山人在上海’大型人文项目在新闻报道、社科研究、旅游推介等方面的顺利开展,以及5月22日— 27日中山以‘慈善——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中山,也由此毫无疑问地开始进入‘世博时间’。实施对接‘ 大上海’战略,借‘世’而为,乘‘ 世’而上,更好更多地融入‘中山元素’,主动推介宣传中山人文底蕴和城市形象。”
    该项目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的话来说,就是借世博之风,推介中山这座城市,他把这个叫做“借世做事”。
    上海社科院、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社等专家、学者及媒体工作者们,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总结并达成一致:这个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为中山的文化构建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参加这次工作座谈会的,还有“中山人在上海”人文系列活动中所采写的历史人物的后代代表,他们是徐润的重孙女徐菱、玄孙徐廷楷,郑君里后人郑大里。还有热心中山历史文化的上海市民代表许邵华。

时代需要新的文化构建

    >>>现代化进程越深入,人类的焦虑越严重。黑格尔认为,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理性发展的过程。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现代化就是理性化。理性还不能解决人性中最核心的问题: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生命的终极关怀等。
    中山日报副总编郑万里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来自于时代本身。他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当20世纪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热情让位于21世纪的后现代焦虑时,当经济和政治的乐观主义让位于环境和人文的悲观主义时,对于文化的认识已经开始深化,文化转向悄然发生。这种文化转向就是把各种与文化相关的现象,包括历史现象,纳入大背景中予以分析。从而构建一种适应新的历史发展的文化体系。其实,中山人的精神内涵要更加丰富。除了敢为天下先外,通过这次的报道,我认为,还有高瞻远瞩的国际眼光、胸怀天下的使命意识、博爱包容的人文情怀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山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内涵。”
    “中山人在上海”人文系列活动找到一条有效表达新时期文化构建的途径。

用文化策划包装城市

    >>>中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从2009年5月开始,便精心筹划推出这台穿越百年时光、连接浦江珠江的文化好戏--“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该项目由市委宣传部全面总体统筹,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市文联、中山市社科联等具体承办,再次以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城市包装策划。
    今年1月21日,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南京路上,“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在“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公司门前正式启动。选择在世博会倒计时100 天启动该项目有着特殊含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在启动仪式上说,中山作为广东参加世博会的五个城市之一,今年将以 “博爱·和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参加本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览。丘树宏认为,近年来中山积极探索提升城市发展的文化新动力,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在全国首倡并举办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孙中山文化周等文化外宣活动,成为一张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上海世博会的帷幕在黄浦江畔开启,在展示全球经济、科技最新成果的同时,上海世博会也是中国文化全面拥抱世界的一大契机。因此,开展“中山人在上海”大型人文项目,追溯中山先贤在沪百年传奇,深入挖掘当代中山人在上海这个大舞台上的时代风采和辉煌业绩,对当下中山城市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将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中山人有着务实的特质,现在更应将目光放得更远,从先辈身上学习开放兼容的思想,追求人类的普世价值。

用精神力量打动读者

    >>>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怀旧已经成为最贴近人的心灵的审美方式,它化解了人们面对现实时产生的诸多焦虑情绪,促使人们在怀旧中参照历史坐标确定前行的轨迹。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文化重塑,或者叫文化自信。审美是人的一种心灵需求,各大媒体都看准历史题材,中山在这个时候选准了世博会这个契机。而这是这个活动让中山人在认识历史名人的同时,其沉寂的文化自信心也开始复苏。
    广东人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很大,广东出革命家、政治家、文化人,其中广东的香山人对近代中国影响颇大,他们懂得洋务,开放最早。上海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钻友认为,香山人了不起,没有一个城市像香山(今中山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要认知香山人,不仅仅对学者而言,就是对普通人来说,要了解有这么一个移民群体贡献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并内化为每个人的行动、文化与心理特征,就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广东人就成为一个话题,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商场、电影、宾馆全都是中山人的,当时就有媒体谈广东人。广东精神不仅仅是革命精神,最大的一点就是爱国爱乡,同乡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对拓展商业来说是最重要工具。乡情乡缘是一个世纪话题,它绝对不是地方史乡土史的课题,而是一个大的题目,用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做透。他从中山的政府行为看到了希望。
    宋钻友觉得广东还有很多史料需要深入挖掘,现在“中山人在上海”这个活动让更多的历史名人走到前台来。“我们如何做出市民喜欢看的东西,可以借用更多的手段,比如可以用影视,我们在讲近代史不光要讲悲情和血泪,而且还要看到那些曾经受尽压迫的人如何站立起来,与压迫他们的殖民者进行斗争。在时空中站起来更有力量!”
    我们如今所做的工作就是追寻那些在近代史上站立起来的人们,“中山人在上海”让市民看到了一种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打动了读者,并从中找到了一种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心的复苏

    >>>在座谈会上,几大合作媒体和科研单位进行了成果汇报。
    《中山日报》与上海最具影响的《新民晚报》新闻互动、版面互换,《新民晚报》围绕“中山人在上海”先后刊发了5版报道。《中山日报》派出精兵强将,从2月26日至今,“中山人在上海”先后刊发了26个版,这次采访报道有三个特点:一是新史料、新视角、新的叙事方式。有许多报道都是新发掘的史料。如,陈炳谦、陈公哲、何挺然、徐琬珊、徐宗汉、苏曼殊,还有1910年上海鼠疫与广东社团等。其余每篇里都有部分涉及到一些原始材料和来自国外文献的材料。3月8日至今,再推“世博在线”,引起很大反响。
    中山广播电视台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联手启动“中山人在上海”拍摄,摄制组在上海、中山、珠海、香港、澳门等地走访了多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权威专家学者和民间学者共制作“中山人在上海”12集。
    中山市文联、市社科联也针对这一文化项目做了几大科研课题。其中市文联采写的报告文学《中山人与世博会》已完成,而市社科联与上海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档案馆合作开展的与上海“四大百货”相关的科研课题也即将完成。
    中山市旅游局则与上海同行联手推动两地游开展“两地游”互动合作。利用今年中山慈善万人行、上海世博会两大契机,组织了两地使者互访等系列活动,开展世博体验之旅。
    中山市广播电视台台长高巍巍认为,通过这个活动他找到了如何做好大制作的种种经验和技术,他说:“我们从前对重大题材难把握,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以后,我们学习到了规范的纪录片的技术,对我们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香山商帮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强烈电视媒体与国际接轨的冲动,对以后拍摄《香山商帮》充满信心。”
    中山日报副总编郑万里则认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塑与怀旧式的追寻活动,不仅仅是媒体自身的一次跃进,对于中山市民来说更是一次朴实的怀旧之旅,这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心的重塑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这次活动也加深了对于现代新闻的理解,他认为:“过去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中山人在上海是100多年前的事,按照这个定义肯定不是新闻。但是,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厘清了现代新闻的内涵。因为,新闻的本质不是时间上的近,而是意义上的新。也就是说,新闻从本质上讲不是时间范畴,而是意义范畴。再新的事如果没有意义也不是新闻,再久远的事,如果有意义同样是新闻。因为它实现了历史事实与现实语境的共契。什么叫历史?德国学者约恩·吕森说‘历史是时间经验的意义形成’。海德格尔认为‘历史性根植于时间性中’。所以,一切历史都是现在。因为历史意味着一种贯穿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整体流变过程,也就是说,时间在这里是相对的,这就为历史成为新闻提供了可能。”
    据悉,下一阶段,“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将积极参与“魅力世博,精彩华夏”网络宣传活动,借东方网多媒体新闻直播室推介“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和"三个适宜"和谐中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山市还将在今年联合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共同摄制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香山商帮》,重走北京、天津、武汉、厦门、唐山、澳门等香山商人曾经聚集的地区,讲述中国近代以来商业文明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香山商人”的兴衰成败,深入挖掘香山商帮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发言语录

    追寻人文渊源,抒写百年传奇。作为我市启动的“中山人在上海”大型人文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几个月的活动我看到了文化复兴的希望,目前,随着“中山人在上海”大型人文项目在新闻报道、社科研究、旅游推介等方面的顺利开展,以及5月22日-27 日中山以“慈善--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中山,也由此毫无疑问地开始进入“世博时间”。实施对接“大上海”战略,借“世”而为,乘“世”而上,更好更多地融入“中山元素”,主动推介宣传中山人文底蕴和城市形象。——市委副书记彭建文

    香山人了不起,没有一个城市像香山(今中山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广东精神不仅仅是革命精神,最大的一点就是爱国爱乡,同乡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对拓展商业来说是最重要工具。乡情乡缘是一个世纪话题,它绝对不是地方史乡土史的课题,而是一个大的题目,用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做透。——上海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钻友

    我们从前对重大题材难把握,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以后,我们学习到了规范的纪录片的技术,对我们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对香山商帮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强烈电视媒体与国际接轨的冲动,对以后拍摄《香山商帮》充满信心。——中山市广播电视台台长高巍巍

    这种文化转向就是把各种与文化相关的现象,包括历史现象,纳入大背景中予以分析。从而构建一种适应新的历史发展的文化体系。其实,中山人的精神内涵要更加丰富。除了敢为天下先外,通过这次的报道,我认为,还有高瞻远瞩的国际眼光、胸怀天下的使命意识、博爱包容的人文情怀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山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内涵。——中山日报副总编辑郑万里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5-24 特派记者:杨彦华、陈恒才、黎旭升、苏小红



上一篇: 《共和国之恋》等三部中山作品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下一篇: 借世博之风推介中山——“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工作座谈会在沪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