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专家中山走街串巷“考古”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专家中山走街串巷“考古”

    从这段城墙遗址开始,延伸到孙文中路,一栋栋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阐释了中山这座城市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文化定位。同样,从这里开始,中山这座城市将树立起“城不在古,显史则名”的新观念。
    本报讯 孙文中路扒沙街,一段源自于800多年前的古老城墙,昨日再一次“苏醒”,它与中山的其它的历史古迹和文物一道,向前来中山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专家,讲述中山800年以来的显赫历史。
    昨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邓小兵,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和副市长唐颖,分别于上午和下午,陪同评审专家对我市铁城东门城墙遗址、西山寺、孙文路步行街、从善坊、孙中山故居、中山纪念中学以及南区沙涌历史文化街区等人文景观进行了考察。
    上午9时许,评审专家一行来到扒沙街。在城墙遗址上,一棵古老的细叶榕深深嵌入其中。中山的城市文明从这里开始。宋绍兴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公元1152-1154年),一座被称为“铁城”的城市,划定了中山这座城市的雏形。
    从这段城墙开始,延伸到孙文中路。在这条街上,一栋栋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阐释了中山这座城市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文化定位。同样,从这里开始,中山这座城市将树立起“城不在古,显史则名”的新观念。
    评审专家考察的第二站是从善坊。这一总面积达 1.6 公顷的历史街区,是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个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群,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里,无论是一片瓦、一块砖,还是一扇门、一条梁,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山近代史的遗韵。据介绍,这一街区的早期居民,大都已“赴金山、下南洋”,使得这一街区成为中山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
    100多年前,敢拼敢闯的中山人,在忍受了几百年岭南生活的艰辛后,毅然辗转港澳,走出大沙田。这一批人成了中国最早认识世界的人,但是他们没有忘记祖国和家乡,他们的回归又成为了中山建设,乃至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这一批人中起到巨大号召作用的,当然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昨日下午3时许,评审团一行来到了南朗翠亨,考察了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纪念馆。在这里,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成为贯穿中国近代史的脉络。评审专家的最后一站是沙涌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总面积达16公顷的历史街区,成群的老建筑集中体现出 “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特色,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大特征。沙涌历史街区最有名的文化景观当属“马公纪念堂”。这是当年先施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为纪念先父马在民,由马氏和欧洲工程师设计的纪念堂,在现代人看来却似乎更是在纪念马应彪在中国近代工商文明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是中山近代商业文化的代表。而同属于马公纪念堂其中的一座仿西班牙式的三层建筑,据称早先是“妇儿院”,其作用就是为当时的妇女提供培训的地方,同样也是孩子的学堂。这一凝结在早期香山商人身上的先进理念,甚至堪为当今经世典范,让在场的专家亦为之感慨。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6-08 记者:陈恒才、黎旭升

 



上一篇: 中山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
下一篇: 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明日在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