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在日前举办的孙中山文化工程座谈会上获悉,为庆祝明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市初定十大文化项目。其中包括了文学、音乐、影视,以及文化产业等,当中影视类项目涌现最多。原省社科联主席、省社科院院长张磊认为,应更充分地用影视的手段宣传孙中山,使其精神文化更易为广大群众熟知。
明年拟举办的十大项目,首个就是文学类项目——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文学类的项目,还有“影响中国的中山人和事”系列文化报道。组织新闻单位进行挖掘整理“影响中国的中山人和事”系列文化报道,并汇集成册,出版发行。如“中山影响中国的十个人”、“中山影响中国的十部作品”、“中山影响中国的十件事”、“中山影响中国的十个第一”等等。
第二类的项目就是音乐、歌剧类。如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我市拟面向全国范围内征集诗与歌作品,拟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以音、诗、画的形式搬上舞台演出。由中山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苏炜创作的《铁汉金钉》大型歌剧,目前脚本已全部完成。该剧主要讲述华工当年开发美国西部,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艰辛历程。计划筹资500万排练成歌剧表演,2011年搬上舞台。
而第三类为影视类,更是片目繁多。包括了本地电视台与央视联合制作的专题片《天下为公》;与上海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山人在上海》;以及我市自己完成的《香山商帮》、《海外中山人》中南美洲篇、《中山路纪行》和《孙中山影像志》。
除此之外,十大项目里还有“百年辛亥”全球论坛、“百年香山”大型图片展览、海峡两岸产业文化园项目、孙中山史迹径二期、方成展览馆、华侨博物馆、名人雕塑园、华侨文学创作基地等一批活动。
专家对话:孙中山可戏说却不可胡说
记者: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内外的许多媒体、影视机构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中山取景。为什么近年对孙中山的历史研究加大了“影视”的表现手法?
■张磊(原省社科联主席、省社科院院长):我研究孙中山几十年,写的书和文章都很枯燥,老百姓不爱看,看了也没印象。但拍成电影,看得人就多了。我1981年曾为珠影策划了《广东的革命风暴》,当时反响很热烈。现在凤凰卫视也来找我合作拍 《回首辛亥革命》。我正策划重拍 《孙中山》。对伟人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纸面的历史研究,鼓励采用更多形式。
记者:目前许多历史片都时兴“戏说”、“野史”。拍伟人孙中山,也能用这样的手法吗?
■张磊:影视片有许多种,纪实片较为真实。其他的电影、电视剧“戏说”、虚构是允许的,但要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如电视剧《走向共和》讲孙中山在策划秘密起义期间,去广场上剪辫子。他作为一个领导策划者,那时是深藏于后面的,怎么可能主动去暴露自己?这就有点“胡说”了。
来源:中山商报 2010-06 记者: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