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曾拥有全国首家大型机械游乐场、全国首个高尔夫球场等旅游品牌,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旅游优势弱化了。中山旅游业何去何从?抓住“孙中山故里”这个资源,就抓住了中山旅游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近日,几经修改的《孙中山故里旅游区首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孙中山故里面积将从现有的14万余平方米扩展至630万余平方米,约为原面积的45倍,力争三年打造具有中山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孙中山纪念广场、中山非遗博物馆等7大工程近期将上马。
故里涵括文化等三大旅游组团
据负责孙中山故里建设项目的市旅游局副局长张文介绍,首次规划故里面积时还只有300万余平方米,后来综合考虑故里配套、环境多方面原因,最终把面积定在630万余平方米。
按照规划,孙中山故里将在3年内分期完成建设。而区域内包括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城、中山纪念中学、翠亨古村、石门画家村、中山革命烈士陵园、翠亨大道沿线片度及周边自然景观,都将得到整合,并完善体现孙中山文化主题的旅游配套设施。
相对故里现有的景区,规划建设的新孙中山故里景区显得更为恢宏大气,涵括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三大组团。
"文化旅游组团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据张文介绍,文化旅游组团内包括了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中山城、中山纪念中学、犁头尖山等,占地200公顷。而休闲旅游组团则位于旅游区北部,包括云梯山和马了螂水库,占地面积330公顷,主要设施游客中心、度假山庄和主停车场等,是游客山野休闲、山地度假、住宿接待的主要区域。届时还将配套登山道、高尔夫练习场等。至于红色旅游组团,则位于旅游区南面,主体为中山革命烈士陵园,设立革命史迹馆,后期配套开发丛林军训基地、野战俱乐部等,既满足市民游客祭扫凭吊先烈的需要,又满足青少年军训、游客红色体验的需求。
孙中山纪念广场等7 大工程近期上马
故里面积规划扩展后,7项建设工程将会于近期上马,以实现故里间景点与景点之间"无缝衔接",实现景区一体化建设。
7大建设项目中,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地点就落在翠亨古村内,届时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醉龙舞、南郎崖口飘色等众多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其他一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中山瑰宝,都会聚集一堂,相映生辉。
孙中山纪念广场、三山(犁头尖、云梯、金槟榔)登山步道、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翠亨大道改造及建筑立面改造、兰溪河整治建设也会在三年内相续完成,成为衔接景区各组团的桥梁。
相关新闻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发展纲要课题研究启动
"非遗"项目有望分类保护
本报讯(记者冷启迪)昨天上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市文广新局联合举行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发展纲要》课题研究启动仪式,课题研究组将在今年8月至12月对我市非遗进行深入调研评估,提出保护利用基本构想以及发展对策,并编制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发展纲要》。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执行组长宋俊华说,非遗的保护工作必须分清主次,分类处理。中山目前的非遗线索项目有近200个,重点项目40多个,课题组将着重对中山非遗的区域分布、项目特点、生存状态、人文价值、经济价值、保护措施、利用情况、公众认知、发展方向等进行研究,分类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构想、发展对策,从而编制纲要,探索合理利用措施,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据了解,课题组即将对中山非遗开展"地毯式"的全面调查与评估,包括非遗的基础条件与发展优势,制约因素与发展劣势,重点研究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总体思路与发展战略,包括定位与目标,重点保护和发展项目等等,并在11月底形成纲要初稿。
专家观点
让"过境客"成为"过夜客"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建设,除了打造新的中山名片外,更可能促使现在的匆匆过境一次消费的游客,转变为休闲度假的过夜客。孙中山故里文化引人而至,周全配套使游客流连忘返。
根据我市 《2005-2020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数据,在来我市旅游游客中,54%是观光休闲度假, 但只有40% 游客是住宿一天的,可见游客在我市逗留时间短。
"只有过夜客方能真正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张文表示,伟人故里自身无法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只有依靠配套设施,吸引游客住下来,才会有随后而至的食、行、游、玩、住、购一系列的带动,规划建成后的孙中山故里,将形成一个带动性强的旅游实体,对内带动全市各相关景点建设发展,对外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旅游重点景区。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8-11 本报记者 梁东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