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日全国首个以“华侨华人文化学会”命名的学会——中山市华侨华人文化学会成立了。在随后由市外事侨务局、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香山华侨与辛亥革命”论坛上,有听众向学者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华侨作为海外策源地,那么辛亥革命是否会有挫折,如果没有孙中山,历史又将是怎么样的?”三位学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市文联主席、教授胡波就“华侨与孙中山”“香山华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了学理性梳理。
为什么说华侨是辛亥革命之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从三个层面解读了孙中山先生所言的“华侨是辛亥革命之母”的观点,他从“孙中山与华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华侨与辛亥革命”的角度论证了这三个层面互为表里,彼此相关。
首先,孙中山得益于华侨圈的哺育,这从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是孙中山虽然出生于农家,但他是在发迹后的孙眉那成长起来,可以说他有着血缘的侨亲。二是孙中山的青少年是在檀香山度过,其民主思想与华侨的繁荣有地缘关系。三是孙中山成立的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第一批成员全是华侨。四是从兴中会到辛亥革命,他17年的海外漂泊,多次的武装起义,华侨思想在其思想脉络中有着承接关系。五是有许多华侨是他的追随者、支持者,体现了患难与共的关系。
华侨有如母乳哺育了革命和孙中山,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又有反哺华侨的思想。
王杰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那就是华侨为辛亥革命开辟了海外策源地。从海外输入革命,这是世界革命的奇迹。
广府华侨对革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认为,香山华侨是广府华侨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辛亥革命传统有许多广府人的思维。
市文联主席胡波教授详细地解读了香山华侨的特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如果没有华侨就不能向前面推进,而如果没有香山华侨就不能淘到革命的第一桶金,比如孙眉就直接投入革命资金达70万美元,直至破产。
华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中去?胡波认为,这是内在的需求和外在拉力。特别是香山华侨出去之时与其他的华侨有一些区别,他们普遍素质较高,很多人从事着与本土相关联的产业,他们与祖国的脐带没有割断,他们内心需要中国的强大。外在拉力则在于出国后的华侨的 “金山梦”的破灭,尤其是排华势力强大,而清政府又太腐败江河日下,他们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作为他们在海外的后盾。
孙中山正好将他们的需求联结起来,孙中山懂广府话、官话、英语,对中西方都比较了解,能与整个世界对话。
如果没有孙中山,历史将会怎样?
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海外策源地,那么辛亥革命是否会有挫折?如果没有孙中山,历史又将会怎么样?
王杰说,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如果没有辛亥革命,还会有其他的革命。孙中山正好出现在历史的节点,而他又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张应龙认为,从历史回到当下,我们如何加强同海外华侨的联系。
参加会议的省侨务办主任吴锐成在现场接过话题,他说现在强调华侨爱国爱乡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哺育海外华侨在祖国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好他们为祖国的捐赠物。
链接:“广府”
本文中“广府”,是狭义概念。口语中的“广府人”,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以粤语广府片为母语,以珠玑巷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语言、风俗、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