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华侨革命史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唤醒沉睡的华侨革命史

    昨日,城市论坛上,一个中年男子深情全文背诵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4周年的活动中,以“香山华侨与辛亥百年”为主题的城市论坛,吸引了众多热爱孙中山先生的市民,他们与孙氏后人、专家学者共同回忆和缅怀了在辛亥革命中为革命奔走、奋斗、牺牲的华人华侨。

伟人背后的骨肉情

    到场的孙氏后人——杨海,孙必胜,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四姐孙妙茜的后人,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大哥孙眉的后人。他们回忆了先辈们对孙中山先生的影响。

孙眉为了革命破产

    主持人:孙眉是您曾祖父,他对于早期孙中山的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孙必胜:曾祖父1871年离开家乡,去檀香山种田,赚了不少钱,有了自己的田场、牧场。他的事业发展得很快,最富有时,被称做“茂宜王”。曾祖父比孙中山大12岁,他回到香山将孙中山带到檀香山,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读书。后来孙中山回国革命,希望能推翻满清。1894年他又回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得到了曾祖父的支持,兴中会大部分人都是曾祖父介绍的。
    曾祖父经营房地产。我发现他有100多次土地买卖记录,这些钱后来都用于了中山先生的革命。1906年,曾祖父因倾力支持孙中山革命,终致经营的农场宣告破产。

    主持人:孙先生,听说您这几年在写《孙眉传》,希望早日问世。辛亥百年就要到了,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后人,您有何期望?
    孙必胜:书明年就会出来。做这本书时,我对于华侨有所研究。当时那么多华侨把家产献出来,希望能推翻旧世界。如果没有华侨的支持,革命不会成功。我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希望平等、博爱、自由得到倡导。现在有些年轻人不大了解历史了,政府应出面加强宣传。

孙中山与四姐孙妙茜很友爱

    主持人:杨海先生,您的曾祖母是孙中山先生的四姐,据说,她十分疼爱孙中山。
    杨海:我的曾祖母比孙中山大3岁,姐弟俩年龄相近,十分亲密,四姐很疼爱他。他们一起在贫苦家庭生活了12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12年对于孙中山的世界观有影响。孙中山在后来革命中百折不挠,体察劳动人民疾苦,为4万万人谋福思想,与那时那一段生活有很大关系。

三次加拿大之行体现革命之艰难

    主持人:刘羡冰先生,您能谈一谈孙中山先生的三次加拿大之行吗?
    刘羡冰 (澳门中华教育会理事长):孙中山共去了加拿大三次。1897年,联系当地的基督教 ;1902年,孙中山去宣传革命思想,但没发挥作用,因为康有为在加拿大当时的影响很大;1911年2月到4月,辛亥革命前夕,访问12个城市。他在温哥华演讲受到热烈欢迎。据说孙中山都流着泪说:“我是满清要抓的人,你们还对我这么好。”
    我认为第三次去影响很大。当时华侨底层人收入低,受歧视和排斥,一般都参加过反清复汉的运动。孙中山在12个城市的演讲,将华侨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得他们的思想里不再是模糊的复汉,而是赞同建立一个共和国,可以说是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影响很大。他们坚定地跟随了孙中山。

华侨是革命之母

    主持人:作为专家,怎么理解“华侨是革命之母”?

    林家有 (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教授):从最早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开始,成员最主要的都是华侨,没有华侨,革命不可能成功。孙中山发动的广州、惠州等起义,钱从哪里来?从华侨那来。参加革命的是华侨,不仅是出钱,还有不少牺牲者。黄花岗起义牺牲的有31位华侨。孙中山失败之后,离开中国,去外面,还是得靠华侨想办法安置。
   
    王杰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山先生发动了10次起义,8次起义在广东,依靠什么力量,华侨!起义要钱,打战要钱,捐钱捐人,华侨是中国革命第二个策源地,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都靠海外华人华侨支持收留,这都可以载入史册。现在我们对于华侨的研究太弱,还有大量的文章要做。

    刘居上(文化学者):与北方义和团运动比较,南方的革命更早一些,华侨在历史上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1900年,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声势浩大,但在南方没有太大影响,原因是5年前的1895年在广州就有了第一次起义,这本身说明了,南方民众的觉醒比北方早,原因就是广东华侨起的作用。

对于历史可以研究得更细一些

    主持人:我们的方向在哪里?专家们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胡波(市文联主席):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达到一个高潮。
    辛亥革命研究很少讲到香山华侨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比如说兴中会,资料显示,1894年11月20日,开会有20多位华侨,没有明确讲香山人。我多方研究得出,兴中会当天开会包括孙中山在内共25人,约有16人是香山人。也即是在兴中会成立之时,一半以上的人是香山人。
    当时革命形势非常紧张,愿意加入革命队伍的并不多,一些富人阶层被清政府“蛊惑”,加入保皇队伍,大部分中国人选择明哲保身。在宣传革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有16位香山人支持他,是对孙中山很重要的支持。
    宣传、起义都需要钱,孙中山从一个有改良倾向的人转向革命家,没有香山人的支持,没有香山人的经济援助,孙中山是不可能完成革命事业的,也没办法将其革命思想广而告之,因此,要感谢香山华侨。以后关于香山华侨的研究要更细一些。

多利用一下还存在着的资源

    徐瓦 (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香山会馆(现在叫中山会馆)作为香山乡亲的聚集点,也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场所,包括后来广东青年会、中山少年学会都在这里活动、办公,曾经也是中共地下工作的联络站。其中有很多资源,是相关研究可以利用的。

革命与华侨血肉相连

    孙中山 35 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过10次起义,每次都是在海外筹资,革命与华侨就是这么血肉相连的。所以,孙中山自己也声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孙中山研究专家刘羡冰、林家有、王杰、刘居上一起回顾了那一段光辉岁月。

唤醒沉睡在历史里的华侨革命史

对于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华侨与华侨革命史,正是这次论坛的落脚点——唤醒那些尘封的历史。市社科联主席尹绪忠认为,香山华侨的历史地位需这样认识:一,香山华侨只是华侨的一个组成部分,香山华侨对中国近百年的作用是华侨作用的一个缩影;二,辛亥革命代表中国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一个开始,也代表了整整一个时期,香山华侨和华侨在这个重要转折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三,没有华侨就没有辛亥革命,更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同样我们也说,没有华侨,没有香山华侨,没有中山的开放,也没有中国改革开放顺利的起步。我们要感谢华侨也要热爱华侨,弘扬华侨精神,热情投身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

论坛花絮

香山华侨后裔呼吁利用好会馆资源

    何雷是香山华侨的后裔,他祖父何源盛是从美国归来的,是香山会馆最后一任会长。
    何雷这次专门从北京赶来参加城市论坛。他表示,通过“香山华侨和辛亥革命”城市论坛,更深了解香山华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牢记历史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能更好地发扬辛亥革命的精神,香山会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香山会馆在1949年之前经过多次扩建,承载很多香山侨情,希望政府能利用好这块资源,让更多的人更深地理解辛亥革命。

75岁孙中山研究会会员希望能建孙中山文化长廊

    一位已退休的75岁的奶奶在论坛上大声呼吁,希望在孙文纪念公园建一个孙中山文化长廊。
    这位老奶奶是孙中山研究会会员。她说,长廊里可以细致地为来中山的游人对孙中山作一些介绍。另外,还可以让人们有地方可以休息一下。她希望有生之年这个小小愿望能实现。

中年男人即席背诵孙中山遗训

    在论坛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当主持人问有什么问题需要提问时,一中年男子突然站起来,接过话筒。他没有提问,而是大声地背诵起了孙中山的遗训。他用抑扬顿挫的粤语一字不漏地完成了他的背诵。待他背诵完,场上掌声雷动。

相关链接:香山起义

    辛亥革命期间一次较有影响的起义行动。香山起义中,主要骨干肖楚璧、郑伸超、刘卓棠,乔装新娘、陪娘运送起义军火的林寿华、黄文轩,小榄民军中的开明士绅何培樵、绿林好汉李就成、任顺添等,都对这次香山起义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起义的筹饷工作负责人从港澳商人、海外侨胞中募集了部分活动费用,其中澳门富家子弟、同盟会会员提供了相当的经费。
    经过周密准备,1911年11月2日,香山起义在小榄爆发。11月5日,前山的新军与县城的团勇亲兵同时起义,并于当天光复香山县城。随后,以前山新军为主体的香山起义军改编为“香军”,进驻广州西关。不久,香军编入广东北伐军,进抵江苏前线。同时,不少澳门女同盟会员,也参加广东女子北伐附队,经南京一直进抵徐州前线。

                                                       来源: 中山日报 2010-11-15 记者:杨彦华、李丹丹




上一篇: 研究孙中山要敢啃“硬骨头”
下一篇: 唤醒沉睡的华侨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