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烈日当空,村民、游客、摄影爱好者将崖口村道围得水泄不通,一年一度的“崖口飘色”大巡游活动首次迎来由中山和珠海旅行社组织的近万名游客参观。这已经是崖口1983年恢复飘色巡游以来第26次巡游。
给“色芯”化妆了20年
早上7点30分,崖口村里静悄悄。在武侯庙旁的陆家村老人活动中心,几个小女孩坐在长椅上等待着化妆师的到来,一旁摆放着几个色柜,有花好月圆,有双枪陆文龙,唐伯虎点秋香,吕布与貂蝉……每一个色柜都有一个历史故事。
十几分钟后,媚姐赶来。她嫁到陆家村后,义务给参加飘色的小朋友们化妆,已经20年了,“有些我化过状的女孩已经结婚生子了”。见到媚姐,等候的小女孩自动排成队。大一点的女孩则站在旁边,拿起画笔,互相化妆。这些女孩子有的还在读幼儿园,有的已经读小学四年级。学校专门给她们放假,即便不放假,村里的孩子也会请假参加活动。
为了参加活动,小朋友早上6点半就起床了,扮演吕布的男孩连早餐都没吃,就赶来化妆,被一旁的大妈赶回去吃早餐。记者问扮演花好月圆的星星多大,她伸出两个指头,“两岁啊”,她点点头,把村民逗乐了,“她快六岁了。”她说自己第二次参加飘色,很喜欢,不害怕。
村民说,飘色的“色芯”都是由村里的小朋友来扮演,要站在近两米高的色板上呆几个小时,要求年龄在3岁到8岁之间,有些孩子年龄太大,色柜无法支撑。
烈日下巡游无人退场
随着一声炮响,巡游队伍陆续集中。陆文虎、貂蝉都已经在装备了,一位爸爸抱着女儿上了色柜,琢磨了半天,只是在女儿腰间绑好带子,固定住,其他的工序都不懂了。旁人喊“叫你老爸来。”而这一边,“貂蝉”已经装扮完毕,“吕布”却找不见人……
正当众人忙碌之际,一位从三乡赶来的阿姨交来200元,她说她也姓陆,第一次来参加崖口飘色,帮阿公捐点钱。在武侯祠门前,贴有一张大红榜:陆家村庆祝“端午节”活动村民捐款芳名,最多的捐了3000元。崖口飘色每年活动的大部分经费都是村民自发捐款。
10点整,又是一声炮响,陆家村的飘色队伍来到崖口村委会前的大广场。2个小时前一片宁静的村庄此时已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杨家村打鼓的是位年轻小伙,挂着相机,卖力地敲打;化美村一位2岁半的小男孩已是第二次参加飘色了,他的角色是坐在马车上的小账房先生,拉车的是他爷爷;还有崖口最有特色的“千秋色”,两个男孩像跷跷板一样,一上一下……
昨日,气温33℃,一路上,扮演色芯的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戏服,带着戏帽,还要不停地甩甩衣袖。在每个色柜旁边都跟着几位家长,一路走,一路给小朋友扇扇子。来到化美村,记者已是又饿又热又乏,高高在上的星星也已经露出倦意,尽管如此,这些小演员们无人退场,无人哭闹,颇让人感动。
据了解,自1983 年来,除了1989年和2008年,崖口每年都举办飘色巡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为了推广崖口飘色,旅行社首次组织旅行团来参观巡游,有近20辆大巴,大约有近千人,每人团费仅需29元。在崖口路上,专程从珠海和中山城区坐旅游大巴赶来的游客们,站在两旁,见到游行队伍来,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手机拍照,这当中,有坐着轮椅的老汉,有拄着拐杖的男子……
专家访谈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非遗传承最重要在社区
昨日,有来自北京、广州和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以及中山大学5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研究生参观了崖口飘色巡游。记者专访了首次参观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
记者:民俗是一种民间信仰。您觉得,这种民间信仰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是否更显珍贵?
祁庆富:对。民间信仰以前被当作封建迷信,但实际上,它是民族凝聚力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保护了文化多样性。这对于社会的和谐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孩子,这样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参加一场活动,他们对于坚忍不拔精神的理解比上百次父母的说教更加管用,孩子们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记者:我们看到,年轻的爸爸对飘色的工艺和手法有些陌生,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庆富:传承应该到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不是手艺人,而是社区活动。只要这个活动一直搞下去,村民有积极性参与,就自然会有人来学,因为他们对这个活动有情感寄托。
记者:那您认为,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祁庆富:政府不能取代村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当主角。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如安全、交通、后勤等,同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来源:中山日报 2011-06-08 记者 吴娟 通讯员 林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