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沙岗墟,相信中山人都不会陌生,每逢农历三、六、九,到沙岗墟赶墟已经成为“老中山”的传统习惯。但如今,这个沿袭了500多年的民间习俗,具备充分非遗特质的墟市却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遭遇了难题,申报部门的缺失和主体逐渐变味的风貌,早已使这项习俗慢慢脱离了文化气息而成为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载体,沙岗墟一直在非遗大门外徘徊,而它也逐渐演变成“脏、乱、差”的代名词。
面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溃退,老石岐人对沿袭了500多年的(去沙岗墟赶墟)习俗逐渐泯灭的痛心疾首和忧心忡忡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因申报部门的缺失和主体风貌逐渐变味而衍生出来的“文化恐慌”和“文化焦虑”,不断冲击着中山人的心理防线。但保护文化的手段是否只有申遗这样的“华山一条路”?答案却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原则,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里最终确定的就有五百零一项,即使按每次申请都成功计算,也要一千多年的时间。由此推断,申遗“独木桥”又能承载多少遗产保护之重?而更为残酷的是,在凤毛麟角的申遗成功的项目中,中国已申遗成功的昆曲和古筝,目前仍难摆脱后继无人的濒危状态,“活”下去依然是个难题。
申遗是否真能成为一根让沙岗墟“活”下去的救命稻草?我看未必。文化习俗说白了就是一种活法儿,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土壤没有了,植根于“沙漠”中的文化只是徒有形式而已,而这种形式的长久保留将是痴人说梦。与其强行为文化注射申遗这剂“强心针”,倒不如多给维系文化的社会土壤注入一些“营养液”来得实在。
来源:中山商报 2011-06-17 记者: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