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小榄刺绣冲击“非遗”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600年小榄刺绣冲击“非遗”

   说起刺绣,市民可能知道有蜀绣、苏绣、湘绣等天下“四大名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数百年前,以小榄为名的小榄绣花名扬海外,在近百年前当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结婚时,孙母杨太夫人送给儿媳的礼物之一就包括一套菊绣做成的裙褂。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小榄刺绣面临濒危的局面。从去年开始,小榄镇一方面着手收集资料和物证,争取让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年家家有绣架

    日前,阴雨连绵,小榄镇永宁社区年近七旬的六姐虽然无法出门活动但还是闲不住,她拿出绣架摆开架势一针一线地绣弄起来。如此情景,经常让放学回家的小外孙感觉十分新奇。这名只有5岁多的小朋友和他的很多同龄人其实不知道,从明初到半个世纪以前这段近600年的历史里,外婆手上的这副“架撑”是家家必备的。
    据小榄镇志介绍,菊绣起源于明初。公元1394年,明洪武帝派出卫所军队带家眷来到大小二榄屯田戍边,同时垦耕种植、种桑、缫丝织布。农闲时,家属喜欢将蚕茧缫丝,捻成线状,用织麻布的麻丝扭成线状染上色彩,画上自己喜爱的图案,用针根据形状方向缝在衣襟或衫角上。

清末民初产品畅销世界

    据介绍,清初到民国,是小榄刺绣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入清初后,作为粤绣分支的小榄刺绣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当时的粤绣是将花色先染到布缎上再人工按色泽绣刺上去即可,而小榄刺绣是用毛笔将图案描到布缎上,绣工在只有黑色轮廓的图案进行绣刺,这给绣工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一般刺绣,颜色不外几十种,而小榄刺绣的刺线颜色的分类方法是在红橙黄绿青蓝紫共七种颜色里,将每种颜色分出七八种交叉颜色,如黄色里分出深黄、粉黄、嫩黄等,而这其中一种颜色又由浅入深分成七八种,如此颜色就可多达四五百种。

宋庆龄结婚礼物有小榄刺绣

    据小榄镇志办考证,1915年10月,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当时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虽无法亲临见证,但还是按当时中山的风俗,在小榄当时最有名的榄溪绣坊定做了一套裙褂托人送给儿媳妇。
    解放后,在绣庄公私合营后,镇公社为了解决温饱,将各绣社和散落民间的绣女组织起来,分别成立小榄镇绣花厂和永宁绣花厂。自小学绣花,1944年出生的六姐(原名林瑞贤)师傅就是当时绣花厂培养出来的技术骨干。
    此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小榄蚕桑种植先是锐减,最终走向绝迹,在服装纺织行业蓬勃发展后,人们对刺绣的需求大大减少。因此,小榄刺绣在年轻一辈中的传承面临濒危的局面。

一边传承一边申报“非遗”

    经过一年的筹备,去年5月小榄镇组织10多位老绣花工人,成立了“中山市菊城刺绣有限公司”。在短短一年里,老绣工已经做出了数十款样品和少量产品。“我们的方向是做成高端文化礼品,让市民、政府机构赠送给亲友、华侨、国际友人和友好单位,让小榄刺绣帮助中山继续提升文化品位。”小榄商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小榄刺绣
    名称:小榄刺绣,民间一直叫小榄绣花,现名菊绣
    产地:大榄小榄等村
    原料:布、缎、绫、绸,棉线、真丝线、蚕丝线的颜色可多达四五百种
    工具:绣架高约六十厘米、长约一米宽约四五十厘米,绣架上还有枕手木、孔板,口径大小不同的有鼻针
    工序:用毛笔或铅笔对着刺绣画稿将图案描画在布底上,将其拉夹在绣架上,绣工根据实际画的特点和客人要求进行审观“着色”,发挥本身功底,将画绣得栩栩如生。绣件做好后,将绣品用在所需的用品上,例如床上用品、裙褂、日用品、婚纱等。
    特点: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颜色均匀细腻,耐洗耐用耐看,仿真力强,不需要用颜色印在布底上。
    威水历史:600年,明代时绣品已经进贡朝廷,清初到民国为发展鼎盛时期,曾作为十三行商品畅销港澳,东南亚和欧洲,并在香山县以丝绸出口并销向澳门。
 

来源:中山商报 2011-06-29 记者 蓝天 通讯员 绮雯 嘉欣



上一篇: 孙中山孙女孙穗瑛将200余件文物捐给中山
下一篇: 赴美华侨文物征集组夏威夷收获累累硕果<br/>华侨已捐出近千件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