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28 日上午,在“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现场,我市青年画家张明军的《人民的战争人民的音乐家》、肖伟的《郑观应——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这两幅国画作品终于亮相了,其中张明军更荣获铜奖。谈到作品获奖,张明军说,国画美感来自笔墨语言。
“我画了一个沉浸在音乐中的冼星海”
张明军的 《人民的战争人民的音乐家》,背景为一艘黄河大船,黄河的船挂帆的很少,做工粗犷,就像陕北汉子,船中偶有一坛老酒御寒,或有简单的煮饭工具,这种船基本都是民船,所以要画得平实。画中的主要人物是冼星海。
谈起自己的创作过程,张明军说,人物画,特别是历史人物画,对形象的塑造要求是很高的,他既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理解,也要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样貌,画中的形象不但是指人物的相貌,也包括场景道具的样貌,每个道具的出现都要有所斟酌。为了画好冼星海我几乎看了所有的我能想到的表现他的电影,也看了很多他的照片,还看了很多小提琴独奏的视频,去体会冼星海在黄河边用小提琴演奏《黄河大合唱》时的表情、动作,体会他面对民族危亡时宣泄自身忧愤、抒发报国情怀的一颦一蹙,最后,我还是画了一个沉浸在音乐中的冼星海,双目微闭、眉头紧锁,坚毅的嘴角,原本整齐的头发被风吹到一边,黄河的浪簇喷洒在这个主体人物的周围以烘托气氛,这不就是歌词中形容的情景吗!
“国画的艺术价值就是笔墨的美感”
为什么自己的作品能荣获铜奖?张明军觉得,“本幅作品我就力争做好对笔墨语言的提纯,这样,画面近看简单明了,远看就有内容了”。
张明军认为,一幅画的艺术价值除了所有门类绘画上的共性特征外,还有本画中特有的工具材料的因素所形成的美感,对于国画来说就是笔墨的美感,纯粹而有特色的笔墨语言对于一幅大画来说很重要,我本人认为大的作品不适合太多太杂的手法,否则很容易使作品失去特色。此画的草稿,本来是画的汹涌的黄河,水和浪都画得很强烈,但后来却觉得这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性,削弱了画面下面人物所形成的黑灰色块面的美感,于是就舍弃了我花了很多心思画的背景的波浪,背景是纯净的白色,画面对比鲜明。
“《郑观应》是为了铭记中华民族觉醒”
肖伟的《郑观应》也是本次“百年风云”展的入选作品。肖伟介绍说,《郑观应》表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位于画面主要人物是郑观应,手握的毛笔和宣纸展现了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特质,其思想名著《盛世危言》及其他政论文丛布局在画面的正中间。其他人物还有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洋务运动的骨干人物盛宣怀,少年孙中山。黑色的天空烘托出一片紧张压抑,左右两侧难民涌动,渲染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局面,我希望用宽广海洋作背景的画面能给人一种宏大的气势。
肖伟说,《郑观应》从开始构思构图,到放大画草图,我联想到敦煌壁画和山西壁画。中国古代壁画的散点透视与超时空的构图方法使得境界非常自由,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的思路洞开。敦煌壁画中有很多采用的是 “异时同图”的构图方式,其超时空的理念促使古代画师经常把所有情节穿插集中在一起。画中的山林、房舍,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是情节的间隔。
链接
● “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从2010年2 月开始启动,得到广东画家们的踊跃支持。2010年4 月下旬,评委团分画种进行了四次严格认真的评选和综合复议,挑选了117件作品入围初选并签约。据了解,本次画展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由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承办,广东美术馆协办。
●张明军:1993 年毕业于吉林北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6 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2009年6 月获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山市濠头中学。
●肖伟:2009 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学位,现任市文化艺术创作室副主任、市美协副主席。
来源:中山日报 2011-07-03 记者:陈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