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首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李华照遗迹:故居已重建风范常留存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寻访首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李华照遗迹:故居已重建风范常留存

    作为首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中山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26 岁就英勇牺牲的李华照在中山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正值七一建党之际,记者一行来到了李华照出生的岐山村,来探访这位烈士的遗迹。
    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李华照的故居早在十几年前已经拆除重建,不过,他的故事依然流传在村中耆老的口中,也铭刻在了村口的碑石上,甚至连华照村的命名也是为了纪念他。

他的经历铭刻在村口石碑

    汽车在乡间小路上行驶,我们向一位阿婆打听华照村在哪,阿婆手往前方一指:“喏,就在前面,那里还有个碑呢。”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个四角翼然的小亭子,亭中矗立着一块长方形的石碑,赫然写着“李华照纪念碑”。
    走近一看,这块石碑表面平滑,用工整的小楷镌满了碑文,只见上面写着:“公讳华照,民仰光烨,农运先锋,民族英烈。风云叱咤,浩气长留天宇;业绩彪炳,丰功永铭人间……”下文则描写了他的生平经历,从“建支部,建县委,发展无产队伍;立社团,立工会,团结社会力量”到“二八事变、从容就义”,生动地展现了他革命的一生。
    片刻后,岐山村的蔡少坤村长应我们之邀来到了这块纪念碑前,寒暄过后,他告诉我们:“前几天我们还在这里给党员讲起李华照的革命事迹,每年清明节,附近的小学生都会到这里来纪念他。”
    “现在的年轻人熟悉李华照吗?”当听到记者的提问后,蔡村长缓缓地摇了摇头:“不熟悉了,所以我们才经常给村中的党员讲这些。”就连蔡村长本人,介绍起李华照的经历来也只是寥寥数语,这位烈士26岁就英勇就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有结合史料,我们才能勾勒出李华照的生平:1902年,李华照出生于香山县岐山村的一农户家庭;1926年,中共中山县委在石岐成立,李华照为第一任县委书记;1928年1月,李华照不幸被捕,在奔赴刑场的过程中仍勇斥国民党,最终慷慨赴义。关于这位年轻烈士的生平细节,早已无人知晓。

他的故居已拆掉重建

    在《南朗乡土史话》中,记载有“李华照故居”,称“李华照故居,位于南朗镇华照一村。该故居坐北向南,有小庭院,为砖木结构,总面积83平方米。于1945年扩建80平方米,现总面积为163平方米,建成两层楼房,正厅内悬挂有李华照烈士遗像。”
    事实上,当我们随着蔡村长来到岐山村上街七巷28号时,看到的只是一栋普普通通的两层楼房,门紧锁着,主人不在家,里面传来一阵阵狗吠。“这栋房子比较新啊。”面对记者的质疑,蔡村长回答说:“是啊,这是后来重建的,以前的房子太旧了,我记得是在十几年前就拆除了。”
    他告诉记者,李华照没有结过婚,所以也没有后人,这里住着的是他的一个侄子,现在也差不多有70来岁了。在这栋房子的隔壁,是一所已废弃不用的小学,上面写着“山东海学校”,仔细一看,才发现前面的那个“岐”字已模糊了。蔡村长介绍说,这所小学是李东海捐资修建的,村里很多人在这里念过书,两年前就停用了,“村里的娃娃太少,生源不够,所以都到附近的榄边村去读书了。”
    除了这所学校外,村子里面的四座祠堂也基本上不在拥有祠堂的功能,其中有一座祠堂曾经出以经济的考量,以年租两万的租金租给人家办厂,现在由一户人家住着,依稀还能看出祠堂的痕迹。而此外的几家祠堂,其中一家建于嘉庆年间,至今还用来摆酒,另外两家则成为了老人康乐中心,随时可以看见有老人在里面打麻将。

他的名字成为了村名

    岐山村是华照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在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里,悬挂着李华照的一张遗像。画中的他十分年轻,浓眉深目,是典型的广东人长相。蔡村长说,如果我们想获取更多有关李华照的资料,最好是去一趟华照村委会。
    华照村委会很好找,因为门口插着面红旗,该村的党委副书记吴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他打印出了一大叠有关李华照的资料,并且向我们介绍起了该村的村史。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并没有华照村,1952 年 6月,为了纪念李华照,便以这位革命烈士的名字来命名,将岐山、林溪等10个自然村合并,合称为华照乡。后来华照乡经历了四分四合,于2002年1月,改称为华照村,沿用至今。
    和其他村庄不同的是,这个以革命先烈命名的村庄中不时可以看到 “红色”痕迹,祠堂里印着毛主席语录,村委会插着红旗,村口有革命烈士的纪念碑,甚至连吴先生的办公室也挂着一幅“毛主席在井冈山”。
    当记者问到李华照是否有陵墓时,吴先生不无遗憾地回答说:“我们村是没有的,他的故居也拆掉重建了,就是有块碑。”今年恰逢建党九十周年,对于这位党的革命先烈,华照村的党员们也开展了各种学习活动来了解他的事迹。吴先生表示,希望能在村中的山里建一个李华照的纪念陵墓,以用来更好地进行革命教育。

更正

    2011年6月26日本版刊登的《九百年南塘文风浓郁》一文有部分失实处,特更正如下:
    文中“他告诉我们,南塘已有九百多年时间”简观享如数家珍,南塘有九百多年历史,并非简观享本人亲述,而是根据书籍记载;记者手记“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提及“国家为何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亦并非简观享原意;“‘国家基础,则在教育’我们的责任在哪里?他困惑地问我们,我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一段与事实不符,简观享并未有此举动。简观享表示:因文中以其口吻批评了教育部门,中文系教学者,中文系在校生,特公开向他们道歉!
 

来源:中山日报 2011-07-03 记者:禹媚、吴娟、杨彦华 通讯员:林佩琴



上一篇: 香山人物志:刘学询和孙中山
下一篇: “绿色暑假·缤纷文化”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开幕式360张门票免费向市民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