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创新是一切改革事业的源头活水。在翠亨新区的开发建设中,比基础设施硬件更为关键的,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核心软件”。新区的“新”与“特”,归根到底就体现在基于市场化配置、统分结合、跨行政区合作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新体制机制。
回想前几年,我市曾提出打造“组团式发展结构”,但由于缺乏润滑剂式的体制机制,各镇区间统筹不足、定位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仍不同程度显现。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区区点火、镇镇冒烟”的现状,今年我市着手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结合各镇区的自然禀赋与发展状况重新布局生产力,把全市划为6 个经济协作区,每个“圈”由一个常委或副市长担任 “圈长”,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从而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资源的高度集聚、分工的相对明晰。
新体制机制源于新的定位。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翠亨新区前期工作会议上指出,翠亨新区可考虑定位为“包括推进粤台合作在内的、集区域性和海内外华人创新创业激情与力量的宽阔平台”。
深圳前海面向粤港合作,珠海横琴面向粤澳合作,翠亨新区剑指粤台合作,可谓雄韬伟略、深谋远虑。但这方面毕竟没有直观经验可循,如何在“一国两制”下探索粤台合作新模式,着实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和谋略。
值得注意的是,与横琴新区这样的国家战略规划不同,翠亨新区是我们自下而上、主动争取的发展机遇。制定尽可能完善的体制机制,确保有序推进、步步为营、不失一着,是争取上级支持的根本保障。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束手缚脚、固步自封。新区建设呼唤更多的“制度特权”,只有形成有别于传统、有别于外界、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充分扩展主体的自由空间,提高运行效率,“打造新兴产业的创业家园、聚集高端资源的创新家园、创新社会管理的和谐家园、推动低碳环保的宜居家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才不是一场空谈。
中山人素有 “敢为天下先”、“不走回头路”的优良传统。面对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将这一精神利器打磨得更加锋利,“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禁区的边界在哪里、究竟有哪些点可以突破。可以想见,两岸合作的政策大前提会不断更迭,翠亨新区的体制机制不可能始终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紧跟政策动向,留存“闻风而动”的体制空间;另一方面要结合商业性谈判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推进机制的研究论证。
规划设想为“彼岸”,开发模式是“桥”和“船”。有了坚固的“桥”和结实的“船”,方能引渡至胜利彼岸。期待在新的体制机制下开发的翠亨新区,早日引领中山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嬗变,成就飞跃。
来源:中山日报 2011-07-03 作者: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