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两岸四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纵论孙中山与百年辛亥:让伟人故里更好地承载孙中山精神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来自两岸四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纵论孙中山与百年辛亥:让伟人故里更好地承载孙中山精神

  昨日下午,翠亨论坛主题演讲和分论坛交流在长江酒店举行。来自两岸四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不少代表表示,在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共聚一堂、鉴古观今,意义非常。更有代表提议,让翠亨论坛成为常设论坛,探讨不同主题。以下为部分代表的观点撷英。

让中山更好地承载中山精神——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

  100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他们在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中华儿女所共同景仰。
  同样, 作为孙中山的故里——中山市以及翠亨村,也因为孙中山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以及那个伟大的历史时代,而成为中国近代的革命圣土之一。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中山人民发扬“建设之首在于民生”的理念,努力促进中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中取得的成绩,足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英灵。
  为了更好地承载起孙中山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山先生的缅怀和思念之情,更好地发挥起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同胞爱国热忱的重要的载体作用,多年来,中山市围绕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设。从1956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翠亨村建成,到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1997年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年三月中山市又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山故里的开发建设始终受到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
  在全新的规划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旧有民居和农田的保护和复原,立体展示了孙中山以及成长初期的历史画卷。一个融合历史性纪念性和民俗性的成列展览体系在翠亨村初见规模,使中山故居成为兼有浓郁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观光价值的新型纪念馆舍,让海内外参观缅怀者,可以更加立体化地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成长经历,爱国精神和思想脉络。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成功的范例。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民革中央还专门建言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民革的建议中,还包括将中山纳入全国纪念地之一;加快中山故里的建设;加大对翠亨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及要求加强对中山故居5A 级景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孙中山国防思想具有现代意义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协会副理事长、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潘锡堂

  1924年,孙中山在黄圃筹划建立黄圃军校,成为中国近代军事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由此展现出来的则是孙中山的国防思想和军事思想。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要为中国的国防和军事建设,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孙中山的“十年国防计划”只完成了大致的纲要,但可以看出,孙中山是要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的“四合一”。黄埔军校正是在此思想体系下开办。
  在当前面临着波谲云诡的复杂国际关系中,包括两岸四地重新审读孙中山先生国防思想的现代意义是有必要的。

从孙中山民族思想看两岸未来走向——台北商业技术学院中国与亚太中心主任刘翰宇

  作为一名台湾地区代表,我觉得“翠亨论坛”这个名字太好了,很有创意,以后可以长期办,讨论不同的主题。今天我想通过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探讨两岸未来的走向。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口号,目的是为了救国。早期孙中山先生提出 “反满”,看似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实际上他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政权,而非推翻某个族群。后来他提出民主共和,组建中华民国,都是为了挽救旧中国。救国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本质,这从后来他提出的“五个统一”、让位临时大总统等,都可略见一斑。
  10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国际关系外驰内张、诡谲多变,两岸间的互动掺杂了太多的外界关系,加之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的课题,到今天依然存在。
  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我认为会通过和平的方式。纵观两岸之间从热战到冷战,到互动,再到这么频繁接触的历史,维系今天这一切的正是民族主义。当前我们或许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更值得拿出来读一读,用中国人的智慧去融会贯通,解决存在问题。

孙中山文化是个重要的国家命题——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乳名帝像,而正是他,在中国结束了帝制。自从他诞生之后,中山市与这个地球发生了关系。孙中山先生是与美国的林肯,印度圣雄甘地一样,在全球争议最少、认同度最高的伟人。
  为什么中山会诞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这与中山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关,与中山的咸淡水文化有关。中山古名香山,包括现在的珠海和澳门地区,具有独特的咸淡水文化。所谓咸水就是太平洋和南海,淡水就是珠江。珠江有八个出海口,其中有5个在香山地区。咸淡水的交汇,往往让香山地区兼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和大陆文化的内敛,在这种交融过程中,一种文化冲突便会产生。
  孙中山正是在这两种文化交融与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诞生并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伟人。与孙中山同时代的香山先贤,包括郑观应、容闳及更早的徐荣村等,都是放眼看世界最早的群体。正是这样一块土地,培养了孙中山。
  孙中山给中山留下了什么?在中山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可以见到孙中山先生的影子。在行政体制上,中山是全国少有的几个不带县的地级市,中山的经济和民生结构更是体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理念。在中山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比重超过50%,外资经济超过40%,国营经济只占约5%。中山用只占广东省1%的土地,创造了占4%的产值。
  在孙中山文化的滋养下,伟人故里已经发展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中山市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老百姓富裕、环境优美。中山市拿到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一个地级市生态示范市……一系列荣耀是这个小城造就的奇迹。
  期待通过“孙中山文化”这一国家命题的建设,让孙中山文化基因得以进一步激活,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并转化为推动中山发展和人民进步的精神力量。

孙中山思想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主任左玉河

  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都在为此隆重纪念。而到底应当纪念什么?孙中山思想到底有何种现代价值?我认为主要有两大点:一方面,孙中山思想中强调民族平等和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孙中山思想强调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如何处理民族问题,都是历代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孙中山的思想中,从成立兴中会开始,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其核心问题就是反满,但这与传统的种族主义不相干,他不是恨满洲人,而是要反“害满人和汉人的满洲人”。此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又有进步,提出了“五族共和”,无论汉、满、蒙、回、藏,都享有同等的自由,并力主国家统一。
  对于民生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关注,在孙中山的思想中也有更强烈的体现。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曾一度以为民族、民权已经达到,是一心一意搞民生建设的时候了。这两大思想,都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值得借鉴的。

明确广东在辛亥革命中的定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李振武

  广东与孙中山及辛亥革命有着无法割裂的历史关系,它是连接两岸人民乃至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的纽带。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是经济、文化上的,是超越地域和时空的。在即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关系,使之成为广东未来文化发展的新资源和加强粤台关系的新平台。
  塑造形象是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价值的一种重要模式。广东有众多的辛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能给广东的形象定位带来什么影响,长期以来却是众说纷纭,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因为武昌已有“辛亥首义地”的美誉,因此,广东不能再在“辛亥”概念上做文章,以免雷同。“革命策源地”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独一无二的概念,可以涵盖广东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阶段的历史地位。今后一切宣传都可围绕该主题展开,还可以设计专门的标志、徽章。

人人尽其职方能促社会进步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研究员朱玖琳

  在近代国民改造运动中,革命领袖孙中山是一位极富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早就领先一步地提出要向西方学习,改革教育,提高国人素质。孙中山认为,共和国国民必须首先具备爱国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化素养,才会使共和国的真正实现成为可能。
  孙中山提倡“人人能尽责任,人人能尽义务”。孙中山强调:“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凡中华民国之国民,均有国民之天职”,要为国尽责任和义务。共和国政体是讲求民权的政体,国民在行使主人权利的时候,应当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欲享权利必先尽义务”。是否能为国尽义务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共和国国民的标准之一,“国民能尽义务,方能算得国民。不尽义务,就不能算个国民。”“人人能尽职任,人人能尽义务”,则中华民国之进步必速。
  他还认为,“人人当去其自私自利之心”。要建成一个最新式的共和国,得靠全体国民同心协力,共同缔造。国民应当铲除自由散漫的旧习气,发达公共心。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共和国国民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孙中山主张“天下为公”,国民当有舍弃“小我”而成“大我”的精神。他反对欧洲过分个人的极端自由,强调国民应首先为国争自由,提倡在民众中树立“为众人服务”的公德观。如此,国家才能由旧变新。

来源:中山日报 2011-09-08 记者 郭锦润 陈恒才

 

 



上一篇: 李海鹰交响作品音乐会昨晚奏响,一曲《我们的孙中山》震撼全场
下一篇: “翠亨论坛·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现场速写<br/>深切缅怀反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