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一天,天气阴湿。穿过幽深的长廊和朱红色的画栋雕梁,我们看见一脉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即使在百年老校清华大学,这里也是一处独一无二的景观——校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清华建校史上最早的行政办公场所和教职员宿舍。在这座“水木湛清华”的工字厅正门口的东墙上,曾悬挂着一面铜质壁牌,上书“纪念校长唐国安君”,可惜几经纷乱年代,这面建造于1914年的壁牌早已不知去向。
然而,就算后世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在清华大学校史馆的陈列室、工字厅的传说里甚至很多90后学子们心目中,都会讲述一段清华创校校长的故事。作为中国最早的120 名官派赴美留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当唐绍仪在官场上呼风唤雨,詹天佑因铁路事业获得盛名时,唐国安在世时似乎一直没有实现更大的作为。但正如《中国幼童留美史》所言,他毕竟属于勇于任事、与过去暮气沉沉的官僚迥然不同的 “中国最早的一百人”之一,注定要在中国现代化的蜕变中作出相当的贡献。
“万国禁烟会”展才华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分四次派出了120人的官派留学生,从上海登船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登陆,然后转乘火车穿越美国大陆,到达康涅狄格河畔的春田小城(“Spring-field”)。那时,唐国安便是留学生中的一员。
唐国安的少年时代正赶上清廷试图广泛吸收所需西方技术和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时期。自美国留学归来的香山县人容闳提出了一个选派成批中国学生留美学习的“留美幼童计划”,并且经过18年的争取,由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获准。1873年和1874年,经族叔唐廷枢推荐,唐国安与唐绍仪先后入选第二批、第三批留美幼童生。其中唐国安先入读康涅狄格州的新不列颠中学,6年后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1881年8月清廷中断了 “幼童留美计划”,未及完成学业的唐国安与其他学生分批乘船返回中国。
此后,唐国安先是到开平煤矿、京奉铁路等处任职,后来又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任教。1905年,当小他4岁的族中堂弟唐绍仪已经晋升外务部右侍郎时,唐国安还只是为上海《南方报》英文版配发社评的编辑,曾因抨击租界工部局所置的设施不利,几乎被逐出。
直到1907年,唐绍仪升任奉天巡抚前后,47岁的唐国安才获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有了发挥所学的地方。两年后,唐国安因参与“万国禁烟大会”在外交界崭露头角。
当时因鸦片烟毒遗祸无穷,由13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鸦片委员会会议在上海召开,史称“万国禁烟会”。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中国代表团的唐国安作了一个长达8000字的演讲,铿锵有力地阐述了中国对禁止鸦片烟毒的严正立场,要求取消列强对华不平等条约及有碍禁烟的规定。他的演讲思维缜密、逻辑性强、语言优美,还有翔实客观的数据分析,让与会代表们信服不已。尤其在结尾部分,唐国安诚挚地说:“我们总不可忘记,有一项法则高于所有人类的法则,这项法则比所有的经济法则伟大,这项法则甚至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那就是永恒的上天的法则,这项法则按孔子的说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耶稣基督的说法是 ‘你应该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一样’!”
这篇演说被《申报》评为 “一篇有说服力的演讲”,被《字林西报》誉为“一份杰出的、逻辑性很强的报告”,而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禁毒史上的经典文献”,对三年后出炉的《海牙禁毒公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次留学潮组织者
命运并没有安排敦厚老实的唐国安在外交官职位上迅速升迁,而是把一份需要耐性、对后世影响更大的事业交付给了他。
初入外务部的唐国安与唐绍仪一起参与了美国退还庚款的谈判,使美国政府采纳了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的建议。中美双方约定:从1909年起,头四年每年选派人数不少于100名,第五年起每年50名,直至1940年“退款”用完为止。
1908年,大清外务部与学部协商成立游美学务处。唐国安因“中西学问,均属精通”,而受命主持工作。1909年8月,第一批赴美留学学生的考试举行时,与36年前唐国安出洋时完全不同,报名者竟有630多人。他本着坚持标准、宁缺毋滥的原则,只录取了47人。当年10月,唐国安亲自护送47名学生去美国。抵美后又根据个人情况分别送入不同的学校、年级就读,直到亲见“所有教授,管理诸法,均甚相合,诸生皆安心向学”,才放心回国。
1910年7月,第二批70人赴美;1911年6月,第三批63人赴美,唐国安另保送幼童生12名。仅仅在前三批留学生中,就出了众多的学术界、教育界、实业界、法政界的泰斗。这里举教育界为例,后来掌管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执掌北京大学的蒋梦麟、胡适、马寅初,主事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等当年都在这些留学生中。即使唐国安的事业仅止于此,在台湾学者林子勋看来,也是当年容闳留美行动的延续和恢复,他无疑“扮演了第二次中国学生留美奠基人的角色”。
始创清华名留青史
但如上所述,在组织第二次中国学生留美事项中,由于很难挑到够数量的合格人才,前三年每年选派的人数都没能达到原定的100名。唐国安等人便筹划建设留美预备学校,“教习学生充分科目”,使之可直接升入美国的大学。
经过一番探查,游美肄业馆在京城西北郊的王府旧园——清华园成立。1911年4月29日,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一所百年名校从此诞生了。
清华的历史刚刚掀开,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庚子退款被袁世凯挪作军费,学校宣布停课,学生解散回家,但学堂其他领导人却纷纷就任高职,有的当上了山东省总督,有的当上了教育部的次长、总长。唐国安与时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同是留美幼童,又是同族兄弟,凭着这样的关系,在新政府中谋个职位应属不难,可他不仅选择了坚守清华园,而且一直在为追回这笔款项不懈努力着。在向外交部递交的报告中,他说:“国安焦灼万分,屡从借款着想,四处磋商,乃无一路应手,彷徨无措计,惟有吁请我总、次长大力维持,咨询财政部,将所欠本学堂之款二十余万两,迅予拨发,以济急需”。
在唐国安的努力下,清华学堂的生存有了起码的经费保障,1912年5月1日,正式复校上课。当年10月,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唐国安出任第一任校长。
为使清华走向正规化,唐国安主持修编了《清华学校近章》,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生活习惯等都仿效美国,校内活动和教学大都用英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员也是从美国聘请的。唐国安还大刀阔斧地改变学制课程,将高等科设置等同于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水平,充实教学内容,实行文理分班,并规定了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得中国学生读完清华学校,就可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高年级。
这位创校校长还一举将清华园西侧近春园和畅春园东南隅纳入学校的范围,使校园面积由最初450亩增至1200亩,并提出兴建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和大礼堂(即后来著名的“四大建筑”)的计划。
遗憾的是1913年8月,唐国安因心脏病日益加剧而沉疴难起。53岁的他在病榻上签发了要求将退款经费直接拨给学校的报告,草书辞呈并推荐了下一任校长周诒春,不久便溘然长逝,成为迄今唯一死在任上的清华校长。膝下无子的唐国安似乎没有多少财产,但将毕生藏书捐给了清华学校。
1914年4月12日,清华学校为唐国安立下那面纪念铜牌,举行揭幕典礼,全校师生铭记他始创清华的历史功绩。当年出版的第一期《清华年刊》献词页,更用庄重的英文字体写着 “献给清华学校已故校长唐介臣先生”,而关于其评价的最后一句是:“As a man, Mr. Tong was frank andplucky.A promise once made,he would al-ways fulfill no matter what the practicaldifficultiesintheway.”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连志刚、冷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