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园主题浮雕、孙文纪念公园雕塑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落成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兴中园主题浮雕、孙文纪念公园雕塑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落成

  昨天上午,参加辛亥百年纪念日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十杰市民、劳动模范、海内外乡亲、新中山人等中山社会各界人士,乘坐着新能源汽车一路缓缓穿行在大街小巷,蜿蜒伸展的城市慢行道,郁郁葱葱的园林式绿化带,充满历史沉淀的老街区,以及点缀其间的城市雕塑,让大家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真的和原来不一样了。

兴中园主题浮雕:展示“钢铁般的史实”

  车辆行进在兴中道上,看到车窗外道路边上投放设置的崭新自行车,在南区一家电子厂工作的新中山人钟东玲异常兴奋。“早就听说自行车可以租借,我也好想尝试一下,下周就和朋友一起来感受。”话语间,新能源汽车就来到兴中园,他们发现偌大的广场上多了一尊长16米、宽2.5米、高5米的巨型浮雕。
  雕塑从整体上看像是一张报纸、像是一座丰碑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群像仿佛涌动的潮流,从历史走向未来。革命者的人物形象以版画形式呈现,其中孙中山身着西装,目眺远方,显得深邃而坚韧;在孙中山身后,有军人、知识分子、华侨、士绅以及工人、农民等,人物形象生动,神情不一,或激昂、或沉静、或愤慨、或英伟肃穆。作为背景的“报纸”,堆叠着反映辛亥革命的各种报纸剪报,有当时海内外媒体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也有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评价,集中传达了辛亥革命的各种信息;“报纸”背面则镌刻着反映孙中山先生政治主张和革命理念的书法和文字。雕塑面朝东方的位置设置,使作品充分导入 “阳光”元素——作品上的镂空文字随着光线从早到晚的变化将内容信息投射在广场上,这也象征着将钢铁般的革命史实投射在中山的大地上、投射在中国的大地上。
  当钟东玲看到这座雕塑的第一反应是 “太震撼了”:“在巨型钢铁上雕塑,这需要多大的功夫,不过这种材质特别能表现辛亥的精神,那是钢铁的意志。”对于眼前的这座庞然大物,钟东玲有着自己的理解。
  而实际上,为了与众多的纪念雕塑有所区别,这尊名为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作者——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及青年雕塑家陈宏践,一开始就确立了“一定要创新,决不走老路”的创作思路,在几经讨论、几易其稿后,确立了以新闻纪实为内容,以平面视觉与立体形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纪念辛亥百年这一主题。由此,《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雕塑在艺术表现上全面引入了平面元素和光影元素,融汇版画和雕塑的创作手法,强调版画与雕塑、平面与立体、黑白效果与光影变化的多维结合。
  为了更好地融合内容、形式与材料语言,在筛选了多种材质后,最终通过论证确定使用20mm 厚的不锈钢板作为主体材料,突显雕塑沉实、厚重的历史感、庄严感,给人以坚韧、挺拔、刚强的艺术心理感受;另外钢材能以高强度的刚性确保安全和耐久性,能有效避免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保艺术效果的永久性。
  当行走在浮雕广场上,参与创作的工作人员介绍,雕塑放置的位置也颇具心思,以人行道为起点至孙中山像距离为45米,象征孙中山先生45岁时领导了辛亥革命;以人行道为起点至雕塑题记距离为59米,则象征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享年59岁。

孙文纪念公园名人雕像:他们从历史中走出

  车辆驶出兴中道来到孙文纪念公园,原先一览无余的绿草地上,多出了11位名人立像。他们或英姿飒爽,或凝神远思,或飘逸洒脱,或沉静坚韧,顿时让开阔的公园里多了几许庄重。
  800年香山,风云际会,人文荟萃,这里有对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孙中山、容闳、杨仙逸、杨殷等,也有为推进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而功绩卓越的唐廷枢、马应彪等,还有呼唤思想启蒙,倡导顺应历史潮流的郑观应、刘师复、王云五等,以及在文学艺术、体育事业上建树颇多的苏曼殊、阮玲玉、郑君里、萧友梅等。中西交融但开风气之先,人文隆昌闪耀群星灿烂。
  然而长期以来,故乡人只能在书籍文章中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钟东玲说自己熟知的只有像陆皓东这样参与革命的中山人,但是像黄佐这样博古通今的广东学者,还有出版家王云五都是自己所不了解的。这些雕塑给了她一个机会了解历史。
  实际上,早在201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立意为中山市首批11位历史文化名人立像,特别邀请到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担任艺术总主持。并以邀标的形式,将全国老中青艺术家汇聚一堂,共同关注中山市历史文化这一题材,既为艺术家搭建了创作平台,又凝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对中山市历史文化进行文化理解和艺术阐扬,艺术家们雕塑创作中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创作风格,却表达着共同的主题——即中山市历史文化的内在思想籍蕴和外在意义价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虽然不懂雕塑,但是钟东玲却喜欢着每一尊,“不管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都经久耐看,中山有了它们,品位就不同以往了。”
  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是永恒的艺术,无论是在法国巴黎,还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伴随城市几百年的雕塑默默地矗立街头,凝望着城市的风云变幻,那些雕塑已经和城市融为一体,孩子们从它们的身上学习到历史,城市因为它们多了厚重的气息。惠民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伟人故里正在用自己从绿化到美化的进步,实践着先生对故土曾有的“一椽得所,五桂安居”的寄望。

非遗馆正式开馆迎客

  历时半年修建,聚集了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贝的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昨日正式对外开馆迎客。
  中山非遗展示馆位于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旁边的旧民居,由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习俗、民间饮食等分馆组成,中山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自从2010年初,我市就邀请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展示馆制定了展览大纲,2010 年下半年,开始正式施工布展,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按照设计方案,非遗展示馆在保持旧民居风貌的基础上,分别展示中山的民间舞蹈、音乐、饮食、习俗等内容,展示馆将以室内外结合的形式,通过图片、文字、影像和实物模拟场景以及传承人现场互动等展示手段,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

来源:中山日报 2011-10-10 记者 冷启迪



上一篇: 日本长崎市市长田上富久百忙中到中山“赴约”
下一篇: 我市隆重纪念辛亥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