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多年、市民期盼已久的中山市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动工仪式,昨日在原139招待所举行。副市长唐颖出席动工仪式。一期工程位于孙文中路以南,马龙舟巷以北和水关街以东,照壁街以西的合围部分,项目用地14840平方米,占地面积20830平方米,总投资近2亿元。整个“博物馆群”由市博物馆总馆、华侨历史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新馆、收藏馆及配套服务楼等组成,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有望打造成为历史、科学知识的基地和保护旧城历史文化风貌的示范区,成为中山城市的新地标。
多数博物馆为现有建筑改造
在一期工程的建筑设计图上,记者看到由于项目地处孙文中路与民生路交叉路口西南侧,是中山市旧城风貌保护区东部边缘,总体方案设计要求突显中山市旧城风貌保护区中典型的建筑风貌,充分考虑开发市区内极富于旅游潜力的新景观,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和利用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融新旧建筑为有机的一体。 整个项目中只有拟建的“博物馆群总馆”为新建工程,其配套服务楼通过对吉祥里9号和10号改造成,郑藻如的故居也将保留改造纳入博物馆总馆范围内。
华侨历史博物馆则是在现有的中山市博物馆进行原建筑物的改造,收音机博物馆、博物馆办公楼则分别由原收音机博物馆和139迎宾馆旅业部原建筑物改造成。
记者发现,为了避让吉祥里9号和10号民居等旧建筑,总博物馆设计特别处理成碎块化,经由民居的部分为长廊,尽管总馆整体性被打破,但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
唐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39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这里承载着中山人深厚的历史记忆,为了充分保留和利用部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工作小组曾经多次前往周边每一座民居勘察,决定将附近的原139招待所及部分旧民居规划为博物馆用地,融新、旧建筑为一体,按照“特色化、系列化、多样化、中小型”的原则建成博物馆群。
博物馆各具特色
一期工程建成后,博物馆群总馆主要承担未来较大型的综合性陈列展览和不同于其他特色博物馆主题的展览任务,包括中山(香山)通史展厅、书画艺术厅、藏家藏品展示厅、引进展览的临时展厅等,分别适合常设的基本陈列和临时的展览使用。总馆拟分有展示区和藏品库区。其中展示区具体包括常设基本陈列展厅、临时展览厅、管理辅助区、大堂(含寄存处)、母婴室、贵宾接待室、会议报告厅、影视播放厅和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等。
总馆规划为地下一层、地面三层,局部两层, 总建筑面积约 16946 平方米。地面三层为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大堂、贵宾接待室、观众服务区、会议报告厅、影视播放厅、多媒体数字化文物资料阅览室及郑藻如故居,而总馆门前还设置了入口广场。
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总馆的中山通史大纲已经完成,除了呈现普通市民熟知的800年建县史之外,同时将展示从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至今以来的中山文明史。“比如大湾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碗,商周时期的带流壶、硬陶等等多个时代历史文物都将在这个馆中出现。市民将全面地了解中山自古以来的文化渊源。”该负责人表示。
而华侨历史博物馆由现中山市博物馆改造而成。考虑到现中山市博物馆建馆前身为中山县侨立公医院,是海外华侨捐资兴建的典型华侨建筑,其历史价值、风格、位置等都更适于改建为华侨历史博物馆,故将其改建成为华侨历史博物馆。改建后的华侨历史博物馆拟以展示华侨出国史、创业史和爱国史为主。而博物馆之前从美洲和澳洲征集回来的华侨文物都将在该馆陈列。博物馆馆长张潮表示,总馆以及华侨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仍在进行,希望广大市民积极提供线索。
据了解,一期工程由中山市公建物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建,工期两年,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中山市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市民游客了解中山历史文化的新窗口。
来源:中山日报 2011-10-21 记者 冷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