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华侨志写得真好,温故知新,尤其是可以让年轻人系统了解中山的华侨历史。"原中山市侨办主任萧养根近日向记者表示,在任期间没有完成中山华侨志的编写,成为一大"心病",而今天看到近80万字的志书付梓面世,倍感欢欣。
断断续续编了廿余年
据悉,编撰一部完整的中山华侨志书,是广大旅外乡亲和几代侨务工作者的夙愿。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就开始组织撰写 《中山华侨志》。“一开始,我们组织了3个人负责此项工作,很快就拿出了25万字的手写初稿。”萧养根回忆道。
但是,不少看了初稿的人都认为很多方面尚需完善,很多内容没有资料可查阅。一方面,由于华侨在明清时期被视为“在外之民”,不正面入志,使中山悠久的华侨历史几近湮没;另一方面,近代中山侨史涉及面广、资料残缺零碎,尤其是很多海外侨团早期的活动几乎没有文字记录,编撰工作遇到很大困难。
于是,出版计划便搁了下来。之后的十多年间,写写停停,一直未能完稿。直至2008年10月,市外事侨务局专门成立《中山华侨志》编纂委员会,邀请退休老侨务干部,派出业务骨干共同组成编志小组,举全局之力投入新一轮的编志工作。
今年9月,志书基本编写完毕,并装订为样书,提交相关部门及人员作一步修正和补充。萧养根就第一时间拿到了样书,并仅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就把相关内容看完,“每天读八九个小时,晚上睡觉的时候还会想一想,最后修改补充的地方超过100处。”
就这样,经20余载批阅,17次易稿,共有160幅彩页插图、近80万字的《中山华侨志》终于在今年10月正式付梓,将填补了我市地方志的空白。
记载近千年中山华侨史
这部《中山市华侨志》全面系统记述了我市从明初至今近千年的华侨历史。据悉,中山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记载,可追溯到700多年前,进士黄敬斋因奉使出国,滞留国外十数年,为最早的香山华侨。1770年,香山人杨大钊抵达加尔各答,开辟蔗园,发展制糖业,成为第一位定居印度的华侨。新中国成立前,中山华侨约有十万之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移民处于低潮期。改革开放后,通过各种途径移居国外或港澳地区的中山人逐渐增多。
“我以前对清代以前的华侨史了解不多,这次系统学习了,收获很大。”萧养根感叹道。市外侨局希望,志书可以让全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山华侨历史,同时,铭记旅外中山乡亲的卓著功劳,弘扬他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国爱乡、团结奋斗的精神,更好地推动华侨文化建设,擦亮中山的文化侨牌。
相关新闻:重点侨捐项目一书尽览
为铭记侨胞为家乡的贡献,市外事侨务局还专门编撰出版了 《桑梓情浓——中山侨捐项目画册》,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全市有代表性的重点侨捐项目,并对捐赠人进行了详细介绍,体现了中山人“饮水思源、富不忘侨”的感恩精神。
据悉,由改革开放至2010年底,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赠物支持我市公益事业达15.8亿元,主要用于兴建学校、医院、幼儿园、老人院、纪念堂、科学馆、桥梁道路,设立教育基金等。市外侨局工作人员花了数月时间,一一踏访调查各个重点侨捐项目,并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建筑风貌。
来源:中山日报 2011-11-07 记者 黄婉媛 通讯员 邓洁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