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人获颁中山市“逸仙奖”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121人获颁中山市“逸仙奖”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市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主要用在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方面。为了纪念这些华侨的捐赠,许多还直接用捐赠者的名字或"华侨"命名,如华侨医院、华侨中学等。

《中山侨刊》成旅外乡亲“家书”

  昨日,《香山华侨与辛亥革命》图片展、“外国人看中山”图片展、《中山侨刊》创刊30周年刊物展同时举行 。《中山侨刊》是唯一一份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题字的民间刊物。30年来,《中山侨刊》发行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期发行量达7000册。这本见证中山侨务工作30历史的刊物,被乡亲们称为“家书”。
  改革开放初期,网络尚未兴起通讯仍不发达,中山海外乡亲们难以获取家乡的消息,《中山侨刊》就成了他们了解家乡变化的一个渠道。1981年初,中山市侨务办的陈迪秋作为代表赴京邀请宋庆龄女士为创办中的《中山侨刊》题写刊名,作为国家荣誉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山人的媳妇,宋庆龄爽快地应允并以八十八岁高龄抱病题字,这让海内外乡亲深受鼓舞和感动。
  提及当年的出版情况,第一任主编高民川说,1981年5月创刊时整个期刊社就两个工作人员。内容大多是中山的本土信息,原本目的是让侨胞们听到乡音,“后来有了很多侨胞投稿。”1990年,《中山侨刊》因经费不足,难以为继,旅外乡亲们获悉后纷纷慷慨解囊,成立了近百万元的侨刊基金,解决了其生存问题,“成立了侨刊基金会后,一切就都越来越好了。”
  旅居澳大利亚的乡亲余金晃会议说,1981年当创刊号寄到手中不久,就有乡亲向他借阅。“他住得远,迟迟未归还,我很心疼 。”此后,他每收到中山邮寄过来的侨刊,就将侨刊用绳子串起来固定在自家餐馆的墙壁上供乡亲翻阅。直到80年代末,侨刊可以寄送到每位乡亲家中,“把侨刊吊起来看”的习惯才得以改变。
  昨日,首届“逸仙奖”颁奖大会暨 “第二届中山华侨活动日”在我市举行,121 位旅外乡亲、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分别获得了金、银、铜和特别贡献奖。这个奖积聚了30年,这块奖牌亦是中山市民对80 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的一句郑重感谢。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说,中山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县发展至今,离不开海外乡亲的帮助,“这份情、这份爱不能忘,富起来的中山人更要珍惜”。

10年前已拟设奖

  改革开放以来至去年底,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赠物支持中山公益事业达15.8亿元,多用于兴建学校、医院、幼儿园、老人院、纪念堂、科学馆、桥梁道路,设立教育基金等项目。其中,60多名荣誉市民的捐赠总额达5.8亿元,还有10亿元捐款是来自一大批没有得到表彰的乡亲。韩泽生副市长表示,“我们要饮水思源,一定不能忘记他们。”早在2002年,我市就有颁发“逸仙奖”的念头,但最终今年才得到省政府的同意得以设立奖项。
  “逸仙奖”奖颁给对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公益事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作出贡献,但达不到授予荣誉市民称号条件的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外国友好人士,其中,包括34位已故人士。此外,日本守口市前市长喜多洋三、美国檀香山前市长哈里斯,以及加拿大本拿比市市长柯瑞根,均因为发挥了我市对外交流的桥梁作用,而获颁特别贡献奖。

建好家乡是最好的感恩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昨日表示,“发展中山是最好的纪念,建好家乡是最好的感恩”。希望通过表彰活动,大力弘扬旅外乡亲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把爱国、勤奋、团结、拼搏的华侨精神,转化为广大市民的思想自觉、行动指南和精神追求,使之成为推动中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山市华侨志》昨首发

  昨日,《中山市华侨志》首发,全志共有彩页插图167幅70多万字,这是中山有史以来首部华侨志书(时间下限至2008年)。
  700年前,进士黄敬斋因奉出国,并滞留国外十数年,成为最早的香山华侨。至目前,我市已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身在异邦心怀祖籍的华侨,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国内革命和各项事业、家乡亲人都竭力支持。
  但在明清两代,华侨被视为“在外之民”,有关事迹从不正面入志,因而县志缺少侨志,中山华侨的事迹也几近湮没。修志工作于1987年启动,不断修编,历尽艰辛至2011年10底才定稿付梓。

20年前华侨医院很有“地位”,带回先进技术和现代理念

  走进位于石岐区民生路的苏华赞医院华侨门诊部,迎面可看到“刘俊文大楼”字样的办公区,进门左边的墙壁上有一块刻着“中区华侨医院碑记”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医院始建于50年代,后因设备陈旧得到了海外乡亲、港澳人士的资助,石碑上刻着的100余位捐款者的芳名至今仍清晰可见。
  今年70 岁的朱锦南,1989年-2003年担任原华侨医院院长。在任期内,朱锦南见证了华侨医院翻天覆地的变化。华侨医院的前身是石岐中心卫生院,设备很简陋。“除了一台X 光机,其他什么都没有。”1996年1月,在中山市荣誉市民刘竣文等海外侨胞和港澳乡亲的大力支持下,政府在石岐区民生路113号兴建了占地面积534平方米,建筑面积4862平方米的八层华侨医院大楼,总投资923万元。其中,旅外华侨、港澳乡亲捐资655万元。
  建成后的医院增添了基本科室、生化仪、胃镜等,“设备和环境在石岐是很一流的。”朱锦南说,20年前的华侨医院当时在城区非常有“地位”,除了石岐的老百姓,许多镇区的居民也跑到医院来看病。“人多的时候,常常排着长队,每天的门诊量有七八百。”朱锦南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古镇的病人。“那时候路况不好,每逢孩子发烧,或者是亲戚朋友生病,他都要开三个多小时的车送到我们医院来看病。”

引进先进技术“开心微笑”

  除了捐资建医院、赠设备,近年来,中山华侨还致力于将先进的医疗进术引回家乡。10年前,赵曾学蕴把“微笑行动”带到中山。昨日,她获得了逸仙奖金奖。“康复者的笑容让我感到幸福。只要身体和时间许可,我会继续投身慈善事业。”被称为香港“慈善女王”的她因20年前偶然看到一个兔唇患儿纪录片而落泪了。当晚,赵曾学蕴留下一张五万元的支票。
  从那一天起,她成为“微笑行动”中国基金会的筹款人。她给香港许多颇有成就的公司老板写信筹款,设计了“微笑行动”的标志,并亲自在香港办公地点招募职员。“有人说我喜欢出风头,有人不理解我的做法。”但赵曾学蕴说,过往的心酸,都抵不过见到康复者重现自信的笑容。自1991年起,赵曾学蕴为“微笑行动”中国基金会筹款,多达数千万元,占基金会总筹得款项的九成。
  澳洲中山乡亲阮树祥也是一个引来先进医疗技术的牵线人。1993年4月,澳大利亚心脏医疗专家队首次来到中山市人民医院开展“开心行动”的技术合作。昨日,阮树祥的弟弟阮庆祥代他回到中山接受了特别贡献奖。
  上世纪90年代初,阮树祥认识了澳洲悉尼北岸皇家医院的一群医生,这些医生们每年都自筹经费、药品、器材外出到发展中国家义务施行心脏手术,培训当地医生、提高当地的心脏手术水平。一年后,在阮树祥、阮庆祥等人的牵线下,澳大利亚医生和华侨组成的70多人志愿医疗队首次抵达中山。仅澳洲中山华侨就有10多人担任义务翻译,阮树祥则带着厨师和炊具,为澳洲医生做后勤保障。
  澳洲医疗队不仅带来了技术,还为中山免费带来了重达2吨、当时国内尚未有的药品及医疗耗材,装满了整整一个大货柜。至2007年,澳洲义务医疗服务在中山共进行了六次义务手术,接诊病人近千人,为89名心脏病患者施行了手术。

让家乡的孩子有书读

  昨日,一位8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地出现在香格里拉大酒店报到大厅,来自港澳台、美国、哥斯达黎加等地的乡亲一前一后等着和老人合影。此情此景,足以看出老人在乡亲心目中的分量。老人名叫吴柳东成,是吴桂显的遗孀。这位吴桂显“背后”的女人,一直在默默支持先生支持家乡建设。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名叫吴桂显的华人以2000 多万人民币的价格,卖掉了自己在东京的一处房产,却把这些钱寄到了中山修建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吴桂显先后为中山捐资合计3700多万元,兴办了不少教育设施。2001年,吴老先生去世后,一直陪伴其左右的夫人吴柳东成继承了吴老先生的公益事业。
  “自家住着简陋的小房子,可先生却把卖房子的钱捐给家乡,作为妻子,您有过埋怨吗?”在报到大厅和吴柳东成聊天时,记者忍不住问道。“你不懂的,我和先生第一次回国时,在街上看到一些小朋友在玩耍,于是同他们聊起上学的问题,结果小朋友们反问先生读书有什么用,有钱才有用。”吴柳东成对当年的这件事一直记忆深刻。1988年,当吴贵显一次又一次和她商量要捐钱给家乡时,吴柳东成是赞成的,“钱是先生赚的,他愿意把钱变成东京的商铺,或变成家乡的学校、医院,我都支持他。”
  女儿吴爱群、儿子吴健一从小使用日语,从事教育工作的吴爱群则能用一些汉语字词和记者交流。2003年吴爱群到北京参加汉语进修时,曾在题为《父亲》的作文中写道:“我小时候一向觉得我家穷,他又向全世界的同乡华侨募集捐款,在故乡捐了一所大学。他死后,中国国务院的外交部和教育部,发来了唁电,说他是一个爱国华侨。我佩服他,为他感到自豪。”

家乡办厂不为赚钱

  昨日,走下颁奖台的陈广球,脖子上挂着逸仙奖的铜牌。这位改革开放前夕就在浪网创办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老板说,当年回来办厂不为赚钱。儿子在一旁“数落”他,当年好好的在香港,跑回大陆办厂,家里人都很担心会有风险。果然,办厂初期,工人们根本不会操作机器,他只得从香港请技师来培训。好不容易熟手了,但货又出问题了。“一次3个货柜的手套,因为烘干不过关,到美国时长毛了,还要赔钱。”面对儿子的“数落”,陈广球却笑呵呵地说,当时是亏了,但为家乡增加了300名熟手工人,带动了就业,“我觉得,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家乡捐资赠物。据统计,医疗卫生事业累计捐赠人民币1.8亿元,用于兴建医院、添置医疗序设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事业累计捐赠人民币3.3亿多元,用于兴建学校、教学楼、科学实验楼、图书馆及师生宿舍,添置电脑等有关设备,发放奖教奖金和助学金;此外,在文化体育方面累计捐赠人民币8734万元;社会福利方面累计捐赠人民币3.3亿多元,用于兴建颐老院、孤儿院、社会福利院,还建设凉亭等。

来源:中山商报 2011-11-11 记者 陈慧 周闪雨 谢琼 实习生 万杰



上一篇: 南朗左步村人文历史展馆落成
下一篇: 《一代伟人与一座城市》12日晚凤凰台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