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交响音诗《孙中山》兼议广东本土原创复兴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评交响音诗《孙中山》兼议广东本土原创复兴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声声惊世诤言横空出世,一串串落地春雷轰天炸响;曾经多少腥风血雨人间屈辱,英雄豪杰生命铺就长歌悲壮;一时间千年帝制大厦坍塌,伟大的国家走向共和日出东方……”,踏着《序曲·世界潮流》澎湃激昂的交响节拍,LED屏幕展示新颖感性的画面,100多人合唱团合唱的《孙中山》组歌,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以下简称《孙中山》)奏响了壮美震撼的世纪旋律!
  《孙中山》是在诗人丘树宏的同名组歌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分为 《翠亨村》、《敢为天下先》、《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博爱》、《天下为公》、《中山路》、《中山魂》和《世界潮流》等9个篇章,以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遗产、重大的历史贡献以及深厚的民族情结为轴,融合现代多媒体和交响音诗形式,恢弘雄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9个章节的音乐分别采用古典、民俗、流行风格进行创作,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孙中山思想和精神。
  丘树宏,这位以使命感、大题材写作著称的诗人,怀着对孙中山先生无限崇敬与爱戴之情,借百年辛亥际遇,在多年来对孙中山学术研究和感情投入的基础上,历半年时间,于今年7月份精心创作了《孙中山组歌——献给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该组歌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和海外报刊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8月份被在美国举行的第31届世界诗人大会翻译成英文作为重点作品推介。其中第九章《世界潮流》作为今年10月播出的国家重点文艺项目、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主题歌,由奥斯卡音乐获得者苏聪作曲、中国第一男中音廖昌永演唱,一时响彻神州大地。10月份,组歌还被日本守口市官方翻译成日文列为纪念辛亥百年重要文本。《孙中山》取得的成功,成为广东省、中山市研究推介“孙中山文化”命题的一个里程碑。
  透过组歌,我们看到,诗人丘树宏充分理解和牢牢把握了孙中山先生的壮志胸怀与高尚品质,歌词风格具有史诗般的磅礴大气,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部用真心、动真情去创作的文学精品。以文学的方式写伟人很有难度,过于空洞地突出伟人的思想性,很难完整表达伟人的一生;过于注重伟人的情感表达,又难将伟人的壮志胸怀和伟大思想表现到位,丘树宏则将二者兼顾,完整地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孙中山组歌》首次从“横向”表现孙中山的思想、精神、文化与人格,并诠释其历史贡献、现实作用和未来意义,填补了表现孙中山文艺方式的空白。
  《孙中山组歌》公开发表后,得到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决定创作成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并列为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文艺项目。《孙中山》的成功,让广东省内业界重提本土创作的复兴。
  广东省委宣传部和中山市启用和调动广东本土词曲作家创作的做法十分值得肯定。因为,只有本土的词曲作家才最了解本土的文化,最热爱自己的文化,最用心地去创作。《孙中山》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以及中山、北京演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孙中山》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可圈可点。首先,音乐旋律优美,配器色彩丰富,具有岭南风格,且通俗易懂;其次,文学语言精练,突出主题思想,准确地表达了伟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实质;第三,歌唱家们的演唱声情并茂,有效地传达了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成功地完成了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成功典范。第四,即使是合唱团也感情十分投入,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烘托。《孙中山》又是整合资源打造文艺精品的成功范例。为了让《孙中山》能顺利创作和公演,丘树宏在策划、运作、统筹、协调,尤其是在资源调度、资金筹集方面可谓是殚精竭虑,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功不可没。
  从审美创造意义上看,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主创团队将作为交响音诗所能用的形式都派上了用场。为体现整体效果,在广东的两场演出动用了广东最优秀的音乐力量,运用了独唱、领唱、混声合唱、男声合唱、女生合唱、童声合唱等几乎所有演唱形式。乐队演奏由广东最优秀的广州交响乐团承担。这是以丘树宏为首的广东艺术家们个体的心血奉献,也是艺术力量抱团作业的艺术结晶。
  《孙中山》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音乐、舞台艺术等演绎伟人精神和思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地渲染出了伟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实质。歌词与音乐的结合水乳交融。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歌词,其整体结构布局一气呵成,修辞讲究,形象生动,充分展现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与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尤其是伟人精神的精髓。歌词思想性强,诗情画意,激情洋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音韵节奏跃然而起,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展现空间,章节之间情绪抑扬起伏,彼此呼应,一气呵成,为这部综合性音乐作品成功的再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中山》的面世与成功,与中山市提出的 “孙中山文化”国家命题密不可分。作为孙中山之故乡,中山市在2007年率先提出“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将“孙中山文化”工程放在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八大文化工程的第一位,致力把中山打造成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国际交流的平台,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给予当代国人、特别是作为孙中山家乡、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中山人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是一场宏大的纪念,也是继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伟大理想的一个新的开始。
  基于孙中山先生在华侨华人中的认同度,以及世界各国的认同度,基于《孙中山》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孙中山》不失为我们今天文化“走出去”的理想作品。我们期望着它在港澳台的公演,在海外、在孙中山走过的地方的公演。
  《孙中山》是广东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收获的重要文艺精品,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后,广东抓文艺精品创作的又一标志性文化成果。特别强调的是,《孙中山》是艺术资源整合统筹调度、个人才华与集体智慧完美结合的成果,是通过这种方式生产本土原创作品的成功范例。这在本土原创作品奇缺的当下广东,其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和推广。广东,确实已经到了需要真正推动本土原创作品复兴的时候了。

来源:中山日报 2011-12-25 周思明(文学硕士,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 中山五年里赢得文化名城称号,成为全球华侨华人精神家园
下一篇: 绿博会元旦游客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