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

  ◎中山558 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以古建筑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为多数,分别占总量的34.41%、54.48%。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中则以典型风格建筑及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两类居多,而典型风格建筑主要分布在火炬区51处,南朗16处。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同样集中分布在火炬区、南朗、沙溪等地,
  本报讯 历时五年的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圆满结束,近日记者从事文广新局获悉,五年的时间内,中山市普查队员们跟进2255条文物线索,对1543个文物点进行填表登记,并最终经市政府公布不可移动文物55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271处。
  中山市文物普查队员周剑告诉记者,中山558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以古建筑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为多数,分别占总量的34.41%、54.48%。作为近现代历史文物资源丰富的中山,在普查中也发现了古遗址11处,古墓葬33处,石窟寺及石刻17处,古建筑192处,其中古建筑主要分布在三乡、南朗、沙溪等镇区,分别占总量的19.27%、17.71%、15.63%,而古建筑里又以坛庙祠堂一类为多数,全市的坛庙祠堂类不可移动文物达到了127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中则以典型风格建筑及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两类居多,而典型风格建筑主要分布在火炬区51处,南朗 16处,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同样集中分布在火炬区、南朗、沙溪等地,值得注意的是新发现的典型风格建筑和近现代史迹也都主要分布在这三个镇区。
  周剑介绍说,火炬、三乡、南朗、沙溪、东区、石岐、小榄、黄圃等地基本为传统的民田区,开发较早,历史沉淀较为丰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石岐为中山政治文化中心,历史资源丰富,火炬开发区、南朗、三乡、南区、沙溪、大涌等为侨乡,近代以来留下了大量的华侨建筑,其中碉楼建筑占有较大的比重,黄圃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文物数量多,类别齐全,分布也相对集中,但历史底蕴深厚的小榄,文物资源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损毁,且部分社区为沙田地区,所以保留下来的文物相对较少,而如板芙、古镇、坦洲、神湾、西区、阜沙、东凤、横栏、民众、南头、东升、港口等地大部分为沙田地区,居民定居历史短暂,文物也较为稀缺,港口更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针对此次文物普查的结果,周剑介绍说,在不久之后将会把此次普查的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成果编辑成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更多中山市民了解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资源。

来源:中山日报 2012-02-16 记者 冷启迪



上一篇: 《中山人看世界》图片展10日开展
下一篇: 《岭南文化名城行——中山(上、下)》今明晚珠江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