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每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灵感。从这一主题中不难看出,在全球背景下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实际上,在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下,众多民办博物馆生存艰难的现象已众所周知,且不说被称之为“新中国首座民营博物馆”——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面临被拆迁的命运(此前已三次易址)。就在中山,为数不多的几家民营博物馆惨淡运营,难以维系,陆续退出公众视线。民众和媒体的关注,让“民营博物馆”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作为民办博物馆,运营有多艰难?该拿什么来养活自己?前不久举行的中山文化艺术顾问会议透露,我市年内将出台《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民办博物馆是否会迎来发展机遇?
守望的理想转移他人
紧闭的大门,堆放杂乱的物品,空荡荡的陈列馆,位于火炬区神涌村的市红色军事文化博物馆已不复往昔的热闹。与之相应的是,在沙溪涌头村工业大道附近的荒地上,却出现了诸如“T34”型退役坦克、退役的“运五”飞机、直升机等军用装备,在外墙入口处,记者看到了“中山市红色军事文化博物馆建设中”字样,该看守工人透露,这块地将被建成一所新的军事文化博物馆,目前已经开始施工。
从火炬区神涌村到沙溪涌头村,盛传已久的“中山红色军事文化博物馆”易主之事得到确认。在原红色军事文化博物馆的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9年,因经营困难,林意洲将博物馆转让给沙溪某私企老板胡小姐,后者也即目前沙溪新军事博物馆的筹建人。但因为原馆地方太小了,买回来的新展品都放不下,所以新老板在原址经营了一段时间后才决定搬到沙溪。
红色军事博物馆为国内首个由私人筹建的军事博物馆,于2006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据了解,该博物馆创始人林意洲原为铁道兵,退伍后从事皮具生意,创业有成。基于对军队和战友的感情,林意洲耗时40余年、斥亿元巨资筹建了军事文化博物馆,购置了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等近2000多件退役军用装备以及12万枚毛主席像章,这位收藏退役军用装备的“发烧友”,甚至向中山军分区申请成立了中山第一个民兵营。
如此痴迷这一事业的林意洲为何就如此轻易地放弃了最初的梦想呢?他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感叹独力难支的艰辛:“博物馆倾注了我几十年的积蓄和心血,转让给别人非常不舍,但也无能为力。博物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展品,不能老是拿着过去的东西给人看,可是一边是持续的资金投入,一边是参观人流量骤减,经营入不敷出,只能转给他人,这也是无奈之举。”
曾经的流光溢彩今何在
在中山,民办博物馆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早在1996年,曾是中山第一个私营博物馆的蝴蝶博物馆在中山温泉大门口附近开馆,吸引了不少游客。2001年,位于五桂山长命水的蜜蜂博物馆出现。而当2006 年红色军事文化博物馆开馆时更创下了 “国内最大私人军事博物馆”的美名。然而它们却有着相同的命运,由于运营费用高,缺乏资金投入、政府支持等原因,部分民营博物馆运营陷入困局。
曾经身为蝴蝶博物馆馆主的李汉超提起当年无奈闭馆关门也不无遗憾地说:“说来说去就是资金短缺,自己一个人来做压力太大,没有政策扶持,有了政策又不能落实,所以只能关掉,可是谁又愿意这样呢?”
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陈伟表示,民办博物馆遭遇困境不是中山特有而是我国民间博物馆生存发展的共性问题,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造成,当然最主要的是资金,但是如果从深层考虑,定位不明,缺乏规划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他认为私人办馆,很大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走向市场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没有把博物馆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而单靠政府的扶持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家博物馆是盈利的,英国有个数据统计,每年民营博物馆的诞生和消失一样迅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我们要从一些消失的博物馆中汲取教训,从成功经营中吸收经验,这才是博物馆良性发展最需要做的事情。”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研究员邓炳权说。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诚如邓炳权所说,一边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馆,一边是不断消失的旧馆,这种现象在中山也可寻见踪迹。随着近年来中山各乡镇对产业文化及文化产业的重视,以特色产业为主题的展览馆、博物馆相继诞生:古镇灯饰文化博物馆、大涌红木雕刻艺术馆、大涌美术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探寻着生存之路。
2010年,中山首个镇一级的美术馆大涌美术馆在中山落成,美术馆由中山市和业居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萧社和投资创办。萧先生酷爱艺术,在热心支持艺术事业发展的同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内外名家字画的收藏,为创办美术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着艺术藏品的增加,他萌生了创办美术馆的想法,希望能够借助美术馆这个平台,和更多同道中人交流收藏心得。为了让美术馆能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几乎每个月他都会在馆内举办全国各地名家的书画展览,也吸引了不少本地和中山其他地方书画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前来欣赏。
“以产业养文化,以文化反哺产业”,这是萧社和始终奉行的理念,和业居为美术馆提供了可以运营下去的基本条件,而美术馆又为他带来了人气和文化气息。虽然大涌美术馆作为一间民办美术馆而非民办博物馆,但它却为许多有着“博物馆”梦的人提供了可借鉴之法。
大涌红木雕刻艺术馆则成为政府与民间合作办馆的另一个范例。2002年,由大涌镇政府兴建的大涌红木雕刻艺术馆成立,但由于原址三旧改造的需要,艺术馆急需寻求新家,而大涌太兴家具愿意为新馆提供空间。2011年5月,大涌红木雕刻艺术馆搬迁至太兴家具展厅的四楼。该镇副镇长周长甫介绍说,政府提供展品,企业提供场地,公益文化展览既有了安身之处,企业也赚取了人气,这是一种双赢。政府与民间合作办馆,这也是如今中山以特色产业为主题的展览馆和博物馆选择最多的一条道路。
自身造血才能走得更远
中山市文化顾问、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研究员邓炳权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破解民办博物馆发展的难题时说,办馆者的观念需要转化是其中突出的一点。许多人对于博物馆的市场运作缺乏明确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今年年内中山市文广新局将出台 《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办法》,办法中将有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比如在建设用地、融资贷款、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但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质疑:“因为扶持就意味着资金的投入,公共财政也就是纳税人的钱是否可以用在扶持私人的博物馆里,这很难讲,在财政那边也很难通过。”
邓炳权也认为,在中国,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必备的各种链条,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来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与探索。他举例说如中山的蜜蜂博物馆被市科技局列为市科普教育基地,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就是一种模式,还有例如如果中小学生前往红色军事博物馆参观,那么门票的购买就可以作为政府采购的项目来运作,“现有体制下政府不可能包养民间博物馆,因此,由国家制定符合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政策,使民间博物馆能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开发获取资金,减免一定税收,采用灵活政策允许大众民间博物馆可以与国有博物馆共存、共繁荣,是眼下比较适宜的选择。另外博物馆还是要从更长久的未来来进行规划建设,这其中包括了人才、经费、展示陈列等方面的准备,这绝不是朝夕可就的事情,另外博物馆的产业链也可适当延长,比如关于博物馆的纪念品、书籍都可以做起来,只有内部有强大的造血能力,才能让博物馆走得更加长远。”
来源:中山日报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