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山首善之区的石岐区,如何走出具有石岐特色的全民修身道路?石岐区党工委、办事处结合石岐实际创新修身形式和载体,如在启动年率先推出两个卡通修身大使,倡导“十个一”修身计划,在普及年率先设立流动修身学堂等,努力让修身成为21万石岐人的文化自觉。
亮点:七大特色擦亮石岐修身品牌
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以来,石岐区着力做到“五个结合”,即固定学堂与流动学堂相结合、党员干部修身与群众修身相结合、修身与惠民相结合、教师立德修身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修身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一区一特色、一岗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生动局面日趋成型。
特色1 落实七大工程百条措施
该区制定了《石岐区全民修身行动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公共文明培育工程、阳光少年自强工程、和美环境营造工程、幸福石岐创建工程、机关作风建设工程七大工程,落实100条修身措施,确保修身行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到每一位市民。
特色2 全市率先推出修身大使
利用卡通修身大使 “和和”、“美美”做宣传,倡导“读一本好书、唱一首好歌、道一声问候、展一分微笑、行一次礼让、做一件好事、多一次捐助、节一度电耗、做一项运动、行一次绿游”的“十个一”修身计划。
特色3全市首创修身“流动学堂”
流动修身学堂主要针对老城区的特点,设在人流密集的街心公园、逸仙湖公园、孙中山纪念堂公园以及张溪、岐头、基边、南下等社区公园和主要商圈,通过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吸引群众自发参与,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提高自身文明素质。该做法得到市文明办高度赞赏。
特色4 修身惠民夯实修身根基
该区将全民修身与强区惠民相结合,始终坚持共建共享,让群众享受更多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形成全民认同、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区财政拨款4万元,为19户特困户添家具;区有关部门在城轨站连开十天招聘会,提供岗位2400个,有效破解企业的“招工难”和求职者的“找工难”;投入绿化植树3000万元,广泛开展认捐认领认养等活动;主动开展“教育扶贫”,筹资280余万元改善对口扶贫贫困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让贫困村既“富钱袋”、又“富脑袋”;投入1000万元推进“全民治安”,创造平安和谐的治安环境。
特色5 修身活动突出群众主体
针对全民修身行动点多、线长、面广,该区深入开展群众性修身活动,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全民参与的浩大声势。如组织六场社区修身行动汇报巡演,举办“帝娜杯”粤港澳醒狮精英(高桩)邀请赛,组织健身秧歌、太极柔力球、健身球、太极扇、健身操广场健身舞展演,举办全民修身行动誓师签名活动等。
特色6修身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该区通过立志修身,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系统创新自选动作,亮点纷呈。如体育路学校举办“立志修身做阳光少年”活动,杨仙逸小学传承杨仙逸将军精神,修炼大气、底气、灵气,北区中学开设修身校本课程等。还举办“学雷锋再出发——做修身励志好少年”万人行动、尚德修身“三爱一奉献”新教师演讲比赛等活动,体现了修身行动的全民性、丰富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特色7修身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如把一年一度的休闲旅游文化节升级为市政府主办,承办龙舟赛、龙狮赛、消费月、美食月、全民修身文艺月、书法摄影展、诗歌散文征文大赛、全民修身文艺汇演等活动,依托休闲旅游文化节平台,进一步扩大修身影响力,达到全民参与、家喻户晓的效果。
做法
2011启动年率先推出两个卡通大使倡导“十个一”修身计划
在中山市召开动员大会后,石岐区党工委、办事处迅速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着手开展全民修身行动。
2011年10月21日,石岐区正式启动主题为“我修身,我快乐,齐修身,享和美!”的全民修身行动。区直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青年志愿者、各社区居民、新中山人代表共约1500人参加启动仪式。区党工委书记甘建仁、办事处主任沈名晓,代表区党工委、办事处号召全区21万人民积极投身全民修身行动,在率先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石岐首位度、共建幸福和美首善之区的征程中再立新功。随后几个月,该区还分批在各社区举行大型的修身行动汇报巡演。石岐修身大使“和和”、“美美”,和广大的干部群众、志愿者一道走街串巷,各部门、社区、企事业单位、人流密集地区悬挂宣传标语和卡通形象人物画,让全民修身行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该区党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扎实推进全民修身行动,区党工委、办事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制定了《石岐区全民修身行动实施意见》,按照启动年、普及年、巩固年、深化年、规范年的5年规划,以激励市民修身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突破口,以搭建服务平台、健全育人机制、优化人文生态为主要抓手,引导市民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打造富有石岐特色的修身文化。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市民素质提升、公共文明培育、阳光少年自强、和美环境营造、幸福石岐创建、机关作风建设等七大工程,落实100条修身措施,倡导“十个一”修身计划,将修身行动融入市民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现代公民。
2012普及年在全市率先设立流动修身学堂
今年3月31日,石岐区杨仙逸小学体育路学校、东明花园、逢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修身学堂同时开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市文明办主任彭晓新、石岐区党工委书记甘建仁出席了体育路学校 “修身学堂”示范点揭牌仪式。
据了解,石岐区制订了《石岐区“修身学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按照机关类、居民类、服务业类、企业类、学校类、新中山人类、流动课堂类等七大类设立修身学堂。
石岐区党工委负责人要求虚功实做,突出亮点,形成全民认同、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不断推进市民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凸显“一区一特色、一岗一主题”。
一方面规范化建设固定“修身学堂”。体育路学校主要面对师生、家长,侧重“三心教育”(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通过小手拉大手,吸引和拉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道德建设,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的目标。东明社区侧重“和谐教育”,以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推动和谐社区建设。逢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侧重“诚信教育”,引导经营者诚实守信、文明经商。
另一方面特色化建设流动“修身学堂”。流动学堂设在人流密集的街心公园、逸仙湖公园、孙中山纪念堂公园以及张溪、岐头、基边、南下等街心公园以及大信等主要商圈,主要对象是围观的市民、新中山人等。以倡导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明礼守信、正直宽容等为主要内容,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吸引观众参与,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5月1日上午,全市首个全民修身流动学堂在石岐区街心公园文化广场启动。石岐区全民修身流动学堂启动仪式通过艺术的形式,吸引500多名市民参与,他们自发上台讲自己、讲他人、讲身边的道德故事,群众真正成为“修身学堂”的主人,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的目标。
“通过修身学堂建设,引导21万石岐人自觉成为全民修身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石岐区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黄晓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岐区除了创新流动修身课堂载体,还将修身学堂工作延伸到全年,突出“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体现寓教于乐、随时随地等修身特色。
典型:雷锋式修身典型不断涌现
自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以来,石岐区初步形成了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孝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涌现出许多雷锋式修身典型人物:“9文爱心姐”陈宝莹,挺身施救车祸阿婆的保洁员向金云,为学生上下课“护航”的杨仙逸小学家长义工队,用爱守护孤寡老人的岐江派出所社区民警李敬雄等。其中,向金云、“爱心小队”被评为“中山好人”,并报送省文明办、中央文明办。
救人疏财保洁员向金云
2月7日,一位七旬老太在悦来南路十字路口被一摩托车撞倒在地,情况危急时,该地段保洁员、来自湖北省宜恩县的新中山人向金云,果断要求肇事司机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迅速跑至伤者家中报信,老人最终得以及时送院救治并脱离生命危险,事后伤者家属欲给向金云致谢红包,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不是为了钱救人的,这钱不能要。”朴素而坚定的话语随即被旁观者爆料给媒体。受救助的家属送来“乐于助人、品德高尚”锦旗一面。
“9元爱心姐”陈宝莹
2011年11月3 日中午,有一位阿婆来石岐苏华赞医院华侨门诊部看病,因差9元药费无法支付,正不知所措时,收费员陈宝莹不仅主动为阿婆垫付了那 9 元医药费,还自掏 10 元给阿婆乘车。这感人的一幕被排在后面的病人看到并拍下照片上传微博。这条微博在3天内就引起了3000余网友的关注与转发,大家都被陈宝莹的热心所感动,纷纷赞扬她的爱心之举,并封其为“9元爱心姐”。陈宝莹谦虚地表示,人都有危急的时候,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家长义工队为学生“护航”
每天7时45 分和16时15 分一过,位于杨仙逸小学校与中山粤华教育培训中心之间的百米胡同和迎阳正街路段,总能看到身穿黄色马甲的杨仙逸小学亲子义工队队员的身影。队长陈丽伊和徐桂梅带领义工们自发组成“护送队”,在过往车辆众多的街道中,为借用临时教室上课的500名学生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
杨仙逸小学的家长义工队成立已久。每天放学后,家长义工队就承担起留校学生的看护职责,主动陪伴留校学生写作业,协助排除校园里的安全隐患,清理家长接送孩子的等待区。去年10月,杨仙逸小学校安工程正式启动。由于大部分教学楼需要加固,三至五年级10个班500多名学生,借用迎阳正街对面的临时教室上课。护送人手紧缺,路况复杂,学校对学生安全十分担忧。获悉这个消息,家长义工队就自发坚持每天护送学生上课。几个月来,从没有学生在上课途中发生交通意外。
瘫痪女孩的爱心天使
蔡宇航同学是张溪郑二小学五(2)班学生。四年前,刚满八岁的她不幸从铁架床上铺摔下,脊髓严重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并发尿道感染,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以孙若瑶为队长的八位同学,自发组成了“爱心小队”,开始四年如一日照顾她。
“爱心小队”的举动产生了爱心效应,引起全市人民的关注。为帮助蔡宇航筹措治疗费,石岐教育系统向全区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同一片阳光、同一片爱心”捐助倡议,收到区属19所学校捐款25万多元,中山市福建商会捐2万元。
3月16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传沛等慰问蔡宇航,认为石岐广大教师自觉弘扬、传承雷锋精神,主动参与全民修身、文明城市创建和志愿服务,积极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时刻以言行表率、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示范他人和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了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并号召在全区广泛开展学习“爱心小队”活动。随后,中山日报等主流媒体赞扬他们是“瘫痪女孩的爱心天使”。
“好儿子”大爱铸警魂
他和她原本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但是她却坚持叫他 “好儿子”。在四年的光阴流变中,买菜、送药、泡脚、按摩、到医院看望……“自己的儿子都没这么好,他天天都来探望我。”她逢人就说虽然自己一辈子无儿无女,但在四年前有了个“好儿子”。她是石岐区民族社区独居老人兼低保户郑少贞,他就是岐江派出所社区民警李敬雄。
记者手记:修身之路永无止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先哲留给炎黄子孙的古训,要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先从修身始。目前,全市正如火如荼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全市前列的石岐区更是不落窠臼,走出了一条具有石岐特色的修身道路。
该区党工委、办事处结合石岐实际创新修身形式和载体,打造富有石岐特色的修身文化,在做好全
民修身规定动作的同时努力做好自选动作,如在启动年率先推出两个卡通修身大使,倡导“十个一”修身计划等,让人耳目一新。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该区一方面在学校、居民小区、商圈、机关等处规范化建设固定“修身学堂”,另一方面特色化建设流动“修身学堂”,流动修身学堂设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主要对象是围观的市民、新中山人等,体现了寓教于乐、随时随地等修身特色。
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石岐区将全民修身与惠民相结合,让群众享受更多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形成全民认同、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该区全民修身还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如把一年一度的休闲旅游文化节升级为市政府主办,承办龙舟赛、龙狮赛、消费月、美食月、全民修身文艺月、书法摄影展、诗歌散文征文大赛、全民修身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商业活动吸引市民自觉参与修身,进一步扩大修身影响力,达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修身之路永无止境,全民修身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我们祝愿继承860年香山文化衣钵的石岐区,更好地调动全区21 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全民修身行动,在率先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石岐首位度、共建幸福和美首善之区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再造辉煌。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晏飞 通讯员:侯凤明、王毅斯、李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