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认为,应以创新精神发展端午节日文化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民俗学家认为,应以创新精神发展端午节日文化

  粽艾飘香,龙舟鼓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商场人潮涌动,超市人头攒动,购物、游玩让市民们感觉到节日带来的惬意。不过除了吃粽子外,佩香囊、悬艾叶、绑五彩线等传统习俗越来越少见,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节日逐渐变身成“购物节”。对此,民俗专家认为,传统节日不能沦为吃吃喝喝,而应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创新精神发展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从而获得丰厚的文化记忆与快乐体验。
  端午节前,在中山日报芭蕉树读书会上,书友们回忆起了童年时端午节:五月端午那天踩着晨露,采摘艾蒿,悬挂门前,家里会煮上一天的红皮鸡蛋,给孩子们食用,还佩戴香囊,这样大家就可以结伴去观看龙舟比赛了。对端午节风俗的探讨不仅勾起了怀旧之情,更引发了对中西方节日不同文化的探讨,有人提到:“为什么中国的节日过得越来越寡淡,最后都简化到吃吃喝喝?”、“为什么像圣诞节这样的洋节,还有如此强大的入侵能力,节日是否应该还要保留一些文化符号和固有仪式才有味道?”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说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已经与人们渐行渐远,现代人不可能像古人一样去度过这个节日。然而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却认为,民俗文化瑰宝蕴涵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各国都在为弘扬民俗文化推波助澜,中国的粽子已经成为东南亚的风味点心,我国发明的赛龙舟现已被列为国际体育比赛项目。发源地在中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改头换面成“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联合国“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过一个文化传承的端午节,应成为我们现今共同的追求和历史的责任。
  “观民俗可知民风,观民风可知民性,观民性可知国性”。他认为,端午节的各类活动仪式,并不是一般简单的文化象征符号,而是从本质上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品位。只有用心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才能使传统文化越来越被社会和民众关注重视;才能使广大群众在端午节中获得丰厚的文化记忆与快乐体验。
  然而我们该如何过好端午节?叶春生介绍说,在民间,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非常诗意的内容,比如说端午节,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屈原节以外,又名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这一天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要到野外采摘艾草和兰草,以兰草汤沐浴去污,悬挂菖蒲驱邪避毒,制作香囊,跳钟馗等,一家人围坐包着各式粽子,然后邻居间相互分享,吃完粽子还可以观看龙舟比赛,讨一碗龙舟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意。“端午节不只是吃个粽子就完事,而应该传递一种文化,绵延一种精神。”因此,过一个温情的端午节,不妨多去探望一下周围的邻居;过一个诗意的端午节,不妨带着孩子与家人多出去看看龙舟赛,去野外亲自采摘些菖蒲;过一个有文化味的端午节,不妨多了解一些历史典故,以及本地的人文历史。
  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说过:“节日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吃喝穿戴。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每个人都是文化精神传播的载体,摒弃外在的喧嚣与心灵的浮躁,在端午节里带上浓浓的感情,度过一个温馨、充实的端午节,这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注脚。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冷启迪



上一篇: 省粤曲“私伙局”大赛中山选拔赛开锣
下一篇: 龙年端午时节龙舟鏖战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