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山书展今年首次实现“四合一”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第四届中山书展今年首次实现“四合一”

  昨日,第四届中山书展人气继续火爆,进场人数达6.9万人次,周末两天人流量达到12.9 万人次,截至昨晚9点,图书销售同比上升10% 。今年我市首次以“中山读书月”统筹四大活动(书展、读书月、艺术博览会以及广东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400多项活动同时在城区、镇区举行。不少外地市民也远道而来捧场。
  外地小朋友连淘5本书
  本届书展首次以分会场的形式与广东南国书香节合作,这是广东首个与南国书香节合作的地市级书展。
  书展期间,首次参加中山书展的珠海市民张法庭,邀三五知己来到现场。这位大学教师是从百度获悉中山举办书展信息的,他买了一系列儿童读物返回珠海,“青少年很热情,很踊跃,一家老少逛书展,这些情景都让我感受到中山有一种读书爱书求知的氛围。”来自宜兴的一位8岁小朋友,也用实际行动表现了对书展的喜爱,他跟父母到中山出差,开幕当天,他在书展买了5本书。昨日,他又到现场淘书,因人太多,父母在人群中找不着他,最后动用现场广播才将他寻回。
  记者从主办方获悉,14日,有1200辆小车进入书展一停车场,其中68辆是外地车,外地车当中又数粤A牌照的车居多。400多项活动同时举行
  今年我市首次以“中山读书月”统筹四大活动,400多项活动同时在城区、镇区举行。第四届中山书展和第二届中山艺术博览会同时举行,使得博览中心的各种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有五桂山文艺家创作和演绎的客家山歌《唱修身》 与《新中山修身为民众》,用艺术形式向市民传递“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喜欢广东音乐的市民,还可欣赏到由市音协主席郑胜等人合奏的粤乐宗师吕文成的《步步高》、《连环扣》、《落花天》,天天都有文艺表演。
  昨日,台湾青年作家、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开讲座,畅谈台湾老百姓的故事;香港文化名人马家辉、台湾著名作家杨照、内地资深媒体人胡洪侠以聊天形式和现场市民分享那些年自己的青春生活。而作家签售活动,自蓝蔡美娟、小妮子拉开序幕后,朱江、杨笑汝、商晓娜、伍美珍、郁雨君等当代知名作家也在周末掀起了小粉丝们的疯狂热情。
  今天,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和市民畅谈“国运与国学”,第四届漫画设计大赛也将于17日举行现场评比。与此同时,中山日报还在书展开幕当天到17日发起微博上墙活动,逛书展的读者们只要在每天上午11点到晚上9点之间,通过微博编辑:“#我在书展晒书#+内容+@中山日报”,在微博上发布自己逛书展的心得,就将产生8名幸运市民,获得50元购书券。此外,各类本地作家的签售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花絮
12.8万元!
文献《石渠宝笈》影印本成书展“高价王”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编纂,记载着自晋、六朝、隋唐直至清朝当代的历代书法、绘画、碑帖、版本、缂丝等宫廷收藏的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影印本亮相今年书展,并以标价128000元成为今年书展“高价王”。据介绍,目前这套书已被广州一书画院预订。
  昨天记者在深圳博雅书店“艺术、收藏主题精品展”展区,看到了这套“高价王”:整套《石渠宝笈》被放在专门定制的上下层楠木书柜中,书柜只开上层,供读者观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石渠宝笈》已经被广州一家书画院预订,所以只展不卖。整套《石渠宝笈》定价128000元,特制楠木柜40000元,总计168000元。
  作为中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之作,《石渠宝笈》共54函235册。该书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编辑,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始告完成,前后历时70余年,记录了自晋至清乾嘉时期历代书法、绘画等作品。目前,《石渠宝笈》原抄本完整存世的仅有两套,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世人难睹原貌。作为书画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石渠宝笈》曾有多次印刷出版。但诸多版本,均以资料查阅为目的,大都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为底本。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出的《石渠宝笈》影印出版于2010年,是首次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内府朱阁精抄本为底本,按原大仿真影印出版。由于首次只影印了200套,因此定价较高。
特写
题材取自中山人文色彩浓厚
本报系列丛书热卖
  “本土的,更有力量。”本届中山书展,包括文学著作、书画、摄影等多种题材的中山本土文化作品继续受到关注。期间,包括欧阳少华、吴剑华、余丛、倮倮、刘建芳、王晓波等十几位本土作家现场签售。在位于文化产业区的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展区,由《中山商报》出版的系列丛书如《南区余韵》、《中山家春秋》、《希言自然——风水林》等,由于题材聚焦中山,人文色彩浓厚,大受好评,成为书展的热销书。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约60岁的老人路过报业集团展区时,无意间看到《希言自然——风水林》一书。老人只翻阅了一下,便直接付钱买书。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位老人仅是几天来偶遇“闻”书香立马掏钱买书的多位市民之一。
  黄少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书展期间专门找到报业集团展区,一连要了《跨越影像》《舆论高地》《新闻路上》好几本书。“这些本土题材的书籍,外面的机构再怎么花时间也很难做得出来,它们都是一些关于中山的珍贵资料的汇总,价值很大。”黄少伟说。
  记者了解到,本报此前出版的多本书籍早已获得不少好评。如《希言自然——风水林》一书(原价78元,优惠价70元),是本报记者历时近两年,走遍中山各村落的风水林,记录当地的园林与生态之美,堪称中山乡村风水林的寻美指南,也由于其对当地珍稀植物等的记录,被不少人称为中山本土植物科普图书。又如《南区余韵》一书,由本报摄影记者历时数月、精心拍摄南区约70座风格各异侨居建筑,历史意蕴悠长,人文色彩浓厚,深受历史爱好者与摄影爱好者的喜爱。

来源:中山商报 2012-07-16 记者 周闪雨 唐益 徐钧钻 实习生 吴振东



上一篇: 5.6万人入场,书展“热”过天气
下一篇: 钱文忠中山书展解密“国学与国运”:<br/>缺乏文化核心,永远难称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