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届书展引领中山阅读风尚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四届书展引领中山阅读风尚

  从2009年开始,每年一度在7月举行,经过4年的发展,中山书展已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此前,我市开展了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中山的阅读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山书展这4年来以培育市场和市民的文化素质为主,专门从两岸三地邀请文化学者进行专门的主题演讲,邀请著名学者与市民进行零距离接触,今年又把推介本土文化资源作为重点进行展示,通过系列持续几年的文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四年的培育,中山人读书和购书的品位在不断提升,人们购书的热情丝毫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每年的书展成为中山人藏书的好时机,也引领着中山的阅读风尚,如去年书之墟的人文类书籍,又如今年小古堂的古旧书籍及博雅和益文的外文书和绘本……

古旧书籍热销

  淘书是读书人的乐趣,今年小古堂成为中山读书人书展淘书的最热门摊位。店主李金亮来中山带了240袋书,每袋大约120册,也就是28880册书。昨天下午,他告诉记者,带来的书已经卖了四分之三。“如果按照今年这样卖,明年再来时,我可能要带300袋书了。”
  今年书展,小古堂推出的一块钱一本的 “新世纪万有文库”特别让读书人兴奋。诗人余丛发现新大陆一样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身边所有爱书的人,“赶快去小古堂买新世纪万有文库的书,一块钱一本,真是藏书的好时机呀。”现场有市民以为自己看花了眼:“是不是写错了?少了一个零?”
  小古堂以文史哲为主的旧书,价格不高,这让爱好文史的读者找到了好去路,有的人连续几天在那里淘,一淘就是好几十本,最多的达到了一百多本。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李金亮时,每聊上几句,他就得忙着收钱,“几乎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还有一本小小的笔记本,记录了那些前来淘书的市民没来得及“抢到”的书,已经记下了100多本。

绘本阅读覆盖低幼群体

  每年的书展都是小朋友们暑期的最佳去处。在书展现场,记者看到,大批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选书,有的小朋友席地而坐,拿起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小朋友连续几天都泡在书展,只因书展有很多平时书店看不到的书;也有的学龄儿童比书摊只高一个头,也在仔细地挑选合眼缘的绘本。
  今年书展,中山博雅专门开辟了一面书墙展示面向低幼群体的绘本,其中不少是经典之作,如 《花婆婆》、《爱心树》等。3岁的洋洋正在妈妈怀里挑绘本,洋洋的妈妈冯女士说,每天晚上,她都尽量抽点时间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如今,洋洋听故事能够持续10分钟。
  中山博雅有关负责人胡月明告诉记者,2010年开始,博雅在书店内专门开辟绘本专区,同时在书展上大力推广绘本阅读,“从低幼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由于绘本大多以图的形式来讲述故事,因此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同时通过亲子阅读,密切亲子关系。”她说,自2010年以来,绘本的销售量逐年增加。
  今年书展现场,除了博雅,中国音像出版公司展位也专门出售5折绘本,昨天下午,记者看到,现场的绘本所剩不多,有些已经卖完。

英文书籍热卖

  记者发现,不仅中文绘本销售火爆,英文绘本以及英文小说也颇受家长们的青睐。
  益文书店的英文绘本以及英文书与同样篇幅和字数的大陆版书籍相比,要贵几乎一倍,但这仍然挡不住市民购书的热情。
  昨日下午,肖女士正在益文书店展位上为读小学的女儿挑选英文绘本。她说,女儿刚刚开始学英文,港台版的英文绘本内容比较精美,希望买一些给孩子让她能够产生学英语的热情。“平时这些英文版的绘本在书店里很少见,虽然在网上也可以买,但是不能像在书展上一样细致地挑选,因此专程趁最后一天前来淘书。”
  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位年轻的女士一共买了一千多元的书籍,有的读者每天都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书展第二天,深圳市益文图书进出口公司益文书局批销部主管姚成陶说,今天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比有增长。昨日,记者来到现场,益文书店的负责人忙得没空接受采访。
  胡月明告诉记者,博雅今年也首次增设了外文书,没想到反应很火。“不少是青少年购买,看来中山的英文阅读水平很高。”据她介绍,书展5日,采购的20多万码洋的港台及英文书已经销售了三分之二。

名家讲坛
名家讲座一票难求书展传递名家智慧

  连续4年,每年书展主办方都开设名家讲坛,成为市民书展最值得期待的节目之一。今年,主办方邀请了12位名家前来举办讲座,不少讲座一票难求,也有的市民早早就在现场占一个好位置,等候开讲。
  7月16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先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到广东中山参加中山书展,中山巿政府倡导市民‘修身’,支持中山书展。中山人口约三百万,参加书展的有约三十万人次,这是很高的比例了。”当日,他在中山书展的讲座上讲述“国运与国学”,反思中国改革开放30十年取得巨大经济成就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中国经济腾飞牺牲了孩子的教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本末倒置。他的讲座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在离开之时,还有两名书展的安保在门口捧着书静候,希望钱文忠能够为书签个名。
  而在钱文忠演讲之前,马家辉、杨照、胡洪侠三人在中山演绎现实版的“对照记”,讲述两岸三地不同的青春故事,并鼓励年轻人:每个人都可走出自己的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亮相中山第四届书展,通过一场《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旁征博引,运用史实说话,抛却世俗偏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隋炀帝。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做客中山书展与读者“寻找青春记忆”,畅谈人生感悟:“一不小心自己成了坏时代的好孩子”。
  每场讲座,可以容纳800人的会议室几乎是座无虚席,而听众在讲座之后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考。有人请教钱文忠,如何评价中国的教育?国学普及是不是应该严肃一些?有人询问马家辉等三人,青春的选择太多,应该如何走?有人与高晓松共鸣:校园民谣热潮是否还会重现?
  聆听和思考,是书展5天来讲座现场最动人的姿势。

书展感受
重修身 爱 读书讲诚信——参展商的“中山印象”

  5天,迎接了22.7万多人次的第四届中山书展落幕了。它让市民带走了40多万册的图书,同时留给了众多外来书商一个中山人重修身、爱读书、讲诚信的“中山印象”。
  中山人热爱读书,是留在广州小古堂书店负责人李金亮心中的一个中山人印象注脚。他一共带来2万册图书,本次书展上就卖出了超过15000本。爱读书并非用购书数量就可衡量,而是从择书的过程可以发现。小古堂是一家专门从事仓库压仓书籍、二手书籍销售的书商,摊位上摆放的书籍五花八门,没有按主题分类却富有古旧淘书韵味。书籍中,既有正统的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也有《基督山伯爵》、《小酒馆》之类的外国名著,且不乏《地道战》、《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本连环画,许多书籍都已经旧得掉了皮,却还是有市民看得津津入味,并收入囊中。在收银台前,市民经常是一摞十几本的买走。李金亮说,他去过广州的许多大型书展,尽管摊位比中山大、位置比中山好,但卖的书却未必比中山多。在一个仅有330多万人口的城市举办的一次书展,能卖掉40多万册图书,可以看到书在这座城的分量。
  爱读书的城市,是书商们憧憬的城市。一个注重全民修身的城市,也是让书商放心的城市。李金亮说,在中山卖书,除了收获财富,还收获了一份感动。5天的中山书展,经过他摊位前的顾客多得数不清,至昨日清点发现,没有丢一本书。这对于习惯了在展会中要丢点书的李金亮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诚信。“有许多客人不知道在哪里买单,带着书走到门外,转了几圈又回来了,一分不少地给钱。”李金亮,这种情况在几天书展内他遇到了很多次,市民的诚信与自觉程度,给了他在这座城市的一种安全感。
  李金亮感受到的“中山印象”,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参展商心目中。在主办方组织的参展商讨论上,大家对于展会值得提高的地方、值得改进的方面都给予了很多的意见,但论及中山市民爱读书、讲诚信时都是出奇一致地认可。走过四届的中山书展,今年更进一步成为了广东南国书香节分会场。从一个纯粹的书品展演进成为一个综合类大型展会,与中山市民注重自我修养、热爱阅读密不可分。中山各个村落都建有农村、社区书屋,很多镇区都建成了“修身学堂”,市民都自觉沉浸在一种“悦读”当中。
  有了这份市民“悦读”与自我修身,中山书展更显底气充足,有了大迈步向前行的自豪和信心。

书展快讯
第四届漫画设计创意大赛评出26个获奖者,专家点评:原创作品多整体水平好

  昨天下午,第四届漫画设计创意大赛评出26个获奖者,手模大师马乐山、插画家王小立、王浣担任评委,对参与者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
  大赛分小学组、中学组,截至大赛前,小学组收到漫画作品326幅,中学组收到漫画作品291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评选,评选出了小学、中学组一、二、三等奖各1名,优秀奖各10名,共有26人获奖。其中小学组获奖的一、二、三等奖为《天堂小学》、《钓鱼》、《幸福生活开心每一天》,中学组的前三名为《兔出生活》、《梦想》、《小鸟贝贝》。
  马乐山认为,本届漫画赛整体水平都比较好,原创作品多;两位年轻的评委认为,中山小朋友的漫画水平较高,想象力丰富。马老鼓励爱漫画的小朋友只要多创作,多练习,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相关建议:书展也可推选年度人物或年度作家

  今年书展上的艺博会推出八大展区全方位展现本土文化,成为书展的一大亮点。为了展现本土文艺家的风采,还专门辟出地方进行作品签售。于芝春、林凤群、阮波、阮冰等作家现场与读者见面。参加过多次文博会的林凤群认为这种形式非常好,可以培养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同时整合了文化资源,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了本土文化的精粹。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些本土文艺家也对书展的艺博会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如果要加大对于中山本土文化的推介,或可参考香港书展的做法,由专家和媒体组成顾问团,评选年度人物或者年度作家。阮波认为可以将专家组和媒体结合起来组成评委团,每年选有代表性的年度人物,针对相关主题作一些专门推介。可从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中山不缺好作品,主要是要做好包装、整合和推介,还有定位很重要。

来源:中山日报 2012-07-18 记者 吴 娟 梁东麒 杨彦华


上一篇: 一座城,可以遇见怎样的书展?
下一篇: 第四届中山书展落幕,共20多万人次入场售书近4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