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修身行动正在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开展,已呈现出动员齐、行动快、进展好、效果显的喜人态势。时值全市纪律教育月,笔者认为做好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工作,宜将官德教育与全民修身相结合,特别有必要借助传统文化优秀资源,学习之、实践之,以文化之,达到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官德的修炼。这不仅有助于领导干部提升其公众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树立合理的价值选择和正确的工作理念,形成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担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胡锦涛同志亦指出,各级干部做官要有官德,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其实,对于手握一定权力、又代表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政府官员,在传统优秀文化中早已明确——道德修养是其最高价值取向和终极判断标准。那么,如何借助传统文化优秀资源来进行官德修炼呢?
首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研习,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前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5,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官德不彰,贪腐丛生,社会信任危机凸显。而官员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的风向标,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权力的正邪走向,关系着民心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两百多年前法国思想家路易·博洛尔曾说:“在一个国家里,为政者的品质总是影响着并成为该民族性格品质的模型。”所谓官风不正,民风难改。儒家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周礼·地官》的“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和老子《道德经》“三德”(礼、义、仁)等。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君子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王理想。“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包括儒家、道家在内的传统文化关于人的修养的极致境界。因此,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真正做到以传统文化提升自我修养,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学习-反思-实践”结合起来,无疑会深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自我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其次,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研习,培育良好的文化素养
文化对人有积极的影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旧有“一手书法,两口二黄(京剧)”之说,指书法、二黄是旧时文人应具有的最基本修养。可见,在那个时代文化艺术就成为做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滋养着中华民族。习近平同志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理念,要多读传统的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今年又提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吸收传统中治国理政的经验。这一要求对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有很大启发。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是深谙传统文化之精髓而文化修养极高的人。如今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知识面广、知识量丰富、知识层次高,但近年来因言惹祸、因行失范的干部却不在少数,“雷人”频现、“雷语”不断,耍威风、“衙内”气重,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身上虽不缺知识但缺文化,缺少文化修养、文化素养和文化涵养。人情练达是文化,鲁迅先生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知识是积累,文化是积淀;知识是学来的,文化是修炼和感悟来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选人用人,有文化比有知识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第三,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研习,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资源,对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尤为有益。传统文化是伦理政治型文化,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以儒家文化为例,不论是蒙书《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修身”,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弟子规》开篇即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把道德修养作为学习文化知识的先决条件。可见,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设计中,修身被放在首位。这种道德修养的要求成为传统政治伦理的主流,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好的标榜。群众时刻关注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领导干部随时随地加强道德修养,就是对传统文化最精髓部分的继承。
第四,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研习,培育丰富的政治智慧
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博大精深、光彩夺目的治国理政思想。如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丰富的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积极作用,概而言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方面:贵和、民本、无为而治。一是贵和思想。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有之。”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的思想不仅仅是先贤们处理天人关系的原则,也是治国的政治理念,即和谐统一、协和万邦、睦邻友好。二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内容,即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我党一贯主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人本思想正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升华。三是无为而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执政者应按规律办事,起导向作用。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治国理政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政治智慧,并准确执行我党的治国安邦理念。
第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研习,培育健康的身心人格
毛泽东在青年时所著 《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强调了体育锻炼的重要,强调了加强体质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国家社会的责任。领导干部不妨学习一点传统医学知识,增强防病治病的常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即使面对“白加黑、五加二”的繁重工作,也可以轻松对待。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生命智慧。如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之一,是有着诊断、医治、用药的独特医疗体系。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依靠中医中药才得延续至今。中国传统保健方法中的“五禽戏”、“太极拳”都是很好的强身健身,益智延年运动。这些都是我国数千年医药文化之精华。当下,正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领导干部是主力军和带头人。面对繁杂的日常工作,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但具有处理问题、应对变化的能力,也应具备健壮的体魄。同时,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骤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话题。在很多人看来,白领阶层、大学生等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却忽视了领导干部也存在着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的严重情况。事实上,近年来领导干部用跳楼等极端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日渐增多。有资料显示,从事信访、司法、公安等工作的干部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一些直接面对群众,处理琐碎、繁复问题的领导干部有态度不好、方式简单粗暴的情况发生。对此,经常强调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却忽视了人应激产生的心理问题。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对于缓解心理压力有着积极价值。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做人智慧,老子要人有知足心态,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传统文化蕴涵“舍得”的生存、生活智慧,要求人们要做到能上能下,笑看人生的得与失。在传统三教九流中,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互补的生存、生活方式。如“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等,使人们能进能退,入世与出世自如。所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人们还普遍不能接受西方所谓的心理医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染,人们可以进行解压与排解愤懑,达到身心人格的健康与和谐。
作为领导干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要在甄别、摒弃不良成分的前提下,珍惜爱护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并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学习文化、感受艺术,改造不良的行为习惯、不雅的言谈举止,整体提高个人的品位、境界、气度,脱离低级趣味,形成崇高境界和非凡气度,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采,更应该用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塑造自身,修炼官德。(作者就职于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冯福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