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市民关注的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昨日在市文广新局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最终选定3 个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案——椭圆方案、折型方案、中庭方案予以公示,并按照民主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通过市民评议、专家论证、政府审批等程序,优化方案,确定最后的“市民书房”模样。
“啤酒桶”、“书堆”、“中庭”三者选其一
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介绍说,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建筑理念为人文、科技、绿色、便民,要求在外观形象上要成为城市新的地标性建筑,在文化特色上与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山文化特点相一致,在科学技术上适度超前并可持续发展。今年初,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方案设计通过公开招标,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经设计单位进一步深化设计,在中标方案的基础上,从强化图书馆功能理念、强化岭南文化特色、强调现代气息三个角度出发最终形成了 “具有亲和力的椭圆方案”、“充满生机魅力的折型方案”、“演绎亲民氛围的中庭方案。”
他详细介绍了三个设计方案的外形:“椭圆方案”更像是开口向上横卧的“啤酒桶”,柔和的曲线对周边的建筑形成一种“退让”,柔化了空间环境,而且在东西朝向的长方形地块上,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观看,都会感觉看到的是建筑的正面,比较有亲和力。而“折型”方案则像几本书错落有致累积起来的效果,由两个建筑体量和夹在中间的中庭空间组成,中庭时而封闭,时而开放,充满变化。而“中庭方案”灵感则来源于岭南民居,由4栋建筑体量围合而成,四栋建筑各自独立的同时,又通过中庭有机地衔接起来。他强调说无论哪种方案,在设计上,都十分注重自然采光与通风,使建筑更加环保、节能。
“而新图书馆也将更名为中山纪念图书馆,沿用宋庆龄当年为西山寺之上中山纪念图书馆的题名,更显纪念意义。总的工程预算为3.5个亿,但是目前来看这几个方案可能都会超支,接下来将与设计方沟通洽谈,力争向预算资金靠拢,整个工程将在年底动工,2015年落成。”郑集思表示。
“市民书房”啥样市民有话事权
为了进一步优化最终的设计方案,中山纪念图书馆自今日起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通过中山日报、中山网、中山政府门户网站、中山文化信息网、中山市中山图书馆网将3个不同的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予以公示,征求市民意见,聚集市民智慧,以进一步优化方案。市民可在公示时间内,选择以下三种方式投票,一是报纸公示,在中山日报刊登公示信息、设计效果图和选票,市民可以通过邮寄进行投票;二是网络公示,在中山网、中山政府门户网站、中山文化信息网、中山市中山图书馆网设立公示投票系统,市民可参与网络投票;三是现场公示,在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大堂进行现场图片公示,现场设置投票箱供市民投票,公示投票时间为8月1日至15日。
“项目建筑面积56300平方米,馆藏容量设计为320万册,设置阅览座位2400个。无论哪个方案都是地上8层楼的设计,馆内设三大功能区域,包括文献服务区域、读者活动区域和运行保障区域。本着把它打造成‘市民书房’的原则,在以后的图书馆服务中,市民借阅图书将更为便捷,刷卡即可借书,而在全市的各个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车都可还书,而为了满足市民的上网需求,馆内开放了局域网,只需携带笔记本电脑就可上网。馆内还设有高级音响欣赏厅,市民在阅读书籍的之余可以放松身心。”郑集思介绍说,新的图书馆除了保留原来的读书借书空间,互动交流和文化休闲区间将更为丰富,也欢迎广大市民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完善新图书馆的功能。
现图书馆资源将“化整为零”
新的图书馆将在原址建立,那么现有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将运往哪里,正常的借阅图书业务将如何开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也采访了中山市图书馆馆长吕梅,她介绍说,目前科学馆已经开始着手搬迁,而图书馆的书籍搬迁工作也即将展开。
“我们将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目前的馆藏图书分流到全市5个图书分馆中,这五个分馆包括已经建好的三乡、南区、古镇海洲分馆,和即将建好的南头、东凤分馆,与此同时华凯花园的临时主馆也将有1600平方米的空间开展图书借阅业务。”她表示如此的分流也是在为以后总馆借阅、分馆还书的方式探索一条道路。
她还介绍说像市民熟悉的 “香山讲坛”活动以及一些读书活动届时也将转移到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地开展。“新馆建设期间,我们力争基本的业务正常运行,如果有什么最新的动向,我们也会及时向市民发布。”吕梅表示。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冷启迪、江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