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合唱节昨日进入第一个比赛日,有比赛任务的参赛队伍在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一连进行了两场比试。而首日轮空的其他参赛队伍也没有闲着,他们同样着赛服,上彩妆,在华灯初上时来到了火炬区明珠文化长廊,用歌声与当地群众亲切交流。 晚上8点的明珠文化长廊已是人山人海,记者穿越了几道层层重叠人墙,才来到了表演主场地。“尽管今天现场温度很高,还是来了将近5000人,原本准备的1000张椅子早已做得满满的,大家听说国家级高水平的合唱团要来,都兴奋得很。”在现场负责指导的中山基地主任李正思忙个不停,一边协调着7支合唱队伍上场,一边还要嘱咐现场工作人员引导观众观看。 每一个合唱队伍上场,都受到来自围观群众热情的掌声。第二个走上舞台的是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老年大学的星光合唱艺术团,这个艺术团成员年龄都在60岁左右,无论男女都统一穿上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蓝色服装,他们现场演唱的《坡脚寨迎客歌》和《围坐火塘唱苗歌》曲目不仅乐声独特,中间夹着的少数民族语言带给了观众合唱以外的文化内涵。 “观众对于合唱的热情超过了预期。”合唱团指挥吕继忠告诉记者,合唱团之前进行过多次户外演出,像当晚这么多观众参与的还是第一次。他认为,把合唱艺术带到广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前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深化。音乐是没有界限的,合唱同时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载体,中山群众可以从歌声中了解到布依族和苗族文化,了解到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在短短一个小时内,7支来自不同地区的合唱团体共为群众献上了 15 首风格迥异的曲目,表演过程中,不少群众还合着合唱的音乐在附近的空地上跳起了健身舞,用独特的方式享受这一场听觉盛宴。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高雅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免费欣赏到合唱的魅力。”李正思说,在广场举行这种高水平的合唱是少见的,因为合唱需要人直接用声音来表现,换在广场上表演则不得不借助音响设备,对合唱艺术演绎本身是有损失的。然而这种艺术上的损失又是值得的,它让群众在享受合唱高雅艺术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修养。 据悉,今晚8 点至9点,农村广场展演第二站将在三角镇文化广场举行,市民可以免费前往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