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修身并非仅是微博修身,微修身内涵丰富,实践味道浓,是引领全民修身行动日常化的革命性概念。它的价值在于将“修身”这个精英味、古典味很浓的理论话语,转换成具有草根性、时代性的实践话语。它的启示在于:全民修身行动应该是具有群众性、草根性,同时又是非常生活化、简单易行的自我改善行动。微修身的核心理念是:每人每天一小步,积沙成塔,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一个人人都感觉自己微不足道的年代,只有通过每天都有微进步的微修身,个体才能真正修炼出平实而伟大的人格,人性之善才会得以弘扬,社会风尚才会发生涌现式质变。
●对全民修身行动最大的质疑是全民修身行动比较“虚”,难以落到实处。
●全民修身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参与性与长效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体制外”的人参与热情明显不足。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对生活领域的日益渗透,越来越多事物被贴上“微”的标签,除了微博、微信之外,还有微电影、微小说、微旅行、微公益、官方微博发布群等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粉墨登场,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中国俨然已经悄然进入 “微时代”。在这个几乎事事皆可“微”的时代,当我们要思考全民修身行动如何与生活和时代实现对接时,“是否要将‘微修身’这一概念引入到全民修身行动”成为了当下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微修身”三大特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有三种含义。一是细小、轻微,比如“细微”、“微笑”、“谨小慎微”。二是衰落,比如“衰微”。三是精深奥妙,如“微妙”、“微言大义”。在“微修身”中,不仅要兼顾“微”的原意,还应考虑将“微”的时代内涵纳入其中。在后工业社会,曾经主宰人思想的宏大叙事已经逐渐丧失它的合法性,人们已经重新审视一切事物的价值。后工业社会是“解构主义”的,一切曾经是神圣、伟大的事物都逐渐世俗化了。如果“微”是宏大叙事的替代物,那么它必然包涵“日常、世俗、简约”的含义。“微修身”至少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微修身是简捷高效的。
微修身必然是简单便捷的,修身只有简单易行,才会平易近人,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微修身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倡导一些简单易行的修身方式,实现自身在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微改进。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曾坚持每天读十页书,通过读书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每天读十页书,几乎人人可行。随着平板电脑、智能电话等信息化技术普及,阅读也许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碎片化;但毫无疑问的是,阅读也变得越来越便捷。在等候公共汽车、排队等一些边角料时间中,我们就可以打开终端便携设备,进行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微修身之所以成为可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
微修身是“迷你”的。
修身的过程是“迷你”的。比如,在微博上阅读一个修身格言警句、一个修身段子,消耗时间可能只有几秒钟,但完成了一个简易的修身。修身群体的规模也是“迷你”的。与集体大规模修身不同的是,微修身的群体可以只有几个人,甚至只有一个人。修身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身,体现修身的个性化。微修身的成本也是“迷你”的。微修身不需要付出过多的成本,它甚至可能低廉到只有时间的付出。修身的目标也是“迷你”的,它可以暂时搁置“神圣、高尚、伟大、崇高”这些宏大的目标。它更多地诉诸微爱、微公益,这些“迷你”精致的修身实践。一个微笑、一句祝福、一条招工短信、一个转发的微博,一个随手拍,既可以让微爱、微公益无处不在,也可以让修身体验如影随形。
微修身是精妙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微修身”就是“浅修身”,微修身就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事实上并非如此,微修身应该是精妙的,简单而不简陋。“微”不等于“浅”,“微言”可以“大义”,“微修”也可以大进步、大觉解、大顿悟。“微”不等于“小”。在当下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背景下,微修身将修身实践切割成一块块容易携带的“碎片”。只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这些碎片就可以拼接起来成为一幅个人素质提升的宏图。修身同样要有精品意识,“贵精不贵多”也是微修身题中之意。
“微修身”的社会效果
中山市的全民修身行动从去年启动以来,在全市掀起了修身的热潮,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引起了中宣部高度关注,广东省文明办也将中山定为全民修身试点城市。
毋庸讳言的是,中山市的全民修身行动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与困境。对全民修身行动最大的质疑是全民修身行动比较“虚”,难以落到实处。全民修身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参与性与长效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体制外”的人参与热情明显不足。微修身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回应社会上关于全民修身“虚”的质疑;同时,微修身对进一步提高全民修身的参与性也有所裨益。从理论上看,微修身将产生诸多积极的社会效果,这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微修身的根本原因。
首先,微修身可以让修身行动日常化、长效化。
如果每天读几页书,每天看一条格言警句,每天发一条“正能量”的微博,每月行一善事,每年去掉一种坏习惯都属于修身,那么修身完全可以实现日常化。现在全民修身行动缺乏的不是成百上千人同时参与的“大修身”,缺乏的是这种不打眼的“微修身”。从“大修身”转向“微修身”,全民修身行动可以实现虚功实做的华丽转身。“微”既可以化虚为实,也可以让抽象的“宏大叙事”变成个体具体的日常生活。修身只有不打乱日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扎根于日常生活,才能真正与生活融为一体,富有生命力。“微”为修身与生产、生活的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微修身可以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微修身理念能够真正与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实现对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方面,但其实它更多的是士大夫与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与人生追求。它更像是一种“精英化”的修身理念,它缺乏“柴米油盐”的草根性。这种“高大全”的修身理念虽然立意高远,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却几乎难以企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以“柴米油盐”为根基,每天都有微进步的“微修身”,比精英化的“大修身”更具有群众基础,更能够激发群众参与修身的热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微修身,群众更加喜闻乐见,更具有参与的热情,更容易形成“苟日新,日日新”的良性循环。
再次,微修身可以产生社会风尚质变的“涌现现象”。
生活“微时代”的每个人,似乎都做着微不足道的事,发出微不足道的声音,当微不足道的行动和力量在集结起来,那将是一股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某一天中,所有的人进行微修身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一辈子进行微修身,即使他本人可以成为道德修炼的 “自了汉”,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同样是不值一哂。但如果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进行微修身,那么这个力量对于社会而言绝非是微不足道的。它将会产生系统学上的“涌现现象”,它将推动社会风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总之,微修身有望成为文明社会风尚的接生婆。(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博士)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黄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