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报报道了学宫遗存被淡忘的新闻,见报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许多市民都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把这些文物加以保护或复原重建,重述曾经显赫一时的学宫历史。此后,几处沉寂了许久了的学宫遗迹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市文广新局、市人民医院等单位了解到:学宫牌坊的复原工程正在筹备当中,在不久的将来,市民就可以见到曾见证无数学子鱼跃龙门时刻的古迹。
牌坊具备复原条件
记者翻阅史料得知,学宫又叫孔庙、先师庙,也称邑学,是封建时代本县最高学府,位于石岐莲峰山麓东侧,即今天的市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至门诊部一带。学宫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六年,即香山立县第五年(公元1156年),先后迁徙重建9次,扩建、修葺13次,成为规模宏大、厅堂祠斋廓俱全,亭台池榭坊牌齐备的学府。一直到1959年,人民医院搬来此地,学宫建筑逐渐被拆除。热爱中山历史的市民,无一不对此感到惋惜。
近日,记者多方走访时了解到,早于2008年,市文广新局和市人民医院就请有文物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复原设计,制作了规划图,市政府也拨出专款用于牌坊复原,然而,由于交通枢纽站和急救中心大楼在建,加上经费不足、污水池管道阻碍等原因,这项工程至今还没动工。
很多市民都以为,学宫古迹至今仅存位于人民医院内的泮水桥 (又称 “状元桥”),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好几处遗存。据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胡颂科介绍:多年以前,该局已经掌握有关信息,学宫牌坊的大部分石构件被保留在逸仙湖公园内,有条件进行复原。市人民医院院长余云龙在接受采访时,也欣喜有加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电子科大在进行扩建工程时,很意外地发现了学宫的遗存,那是一些石柱子、古石墩和清朝同治年间的武举石碑,石碑上,“第四十五名武举”等字清晰可辨,此外,还有一对偌大的石头瑞兽,保存良好。如今,这批石料都静静地安放在人民医院内。除此之外,加上位于柏桠直街东岳庙附近铺在路上的“五星聚奎”等石刻,应该说,学宫的遗迹已不在少数。
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相关人员说,对于柏桠直街铺在路上的石刻,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市文物普查队已经进行了记录。这些石刻由于历史原因虽没有列入文物的保护名录,但保留了一定的历史信息,从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出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他们建议当地社区(村)结合道路改造,取出并加以集中保护,或捐赠给博物馆保存。
征集学宫建筑旧照片
那么,牌坊到底该如何复原呢?选址和规模如何?对此,余云龙表示,将会尽最大可能按照原貌来修复。据考证,如果按照学宫牌坊原址重建的话,如今刚好在泮水桥对面的马路上,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会对本来就繁忙的交通带来更大的负担,为此,只能往北移五六米,即如今人民医院围栏之内的位置。至于规模,也根据历史记载以及现存牌坊原石料的情况,尽最大可能复原,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新石头补上。
这样的话,就需要有详尽的图片作为参考。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说:“由于时代变迁,留下来的学宫图像资料是少之又少。”目前,仅存的几张照片是在一本日本出版的《支那事件画报》上刊登的,画面描述了石岐沦陷时,日军驻守学宫牌坊以及步出大成殿,穿过棂星门的情景。据了解,这份珍贵的史料来得有点“传奇”,竟是一个热心市民在日本旅游途中,偶然从地摊上发现的。
为此,市文广新局呼吁广大市民,如果家中有学宫或学宫牌坊的照片或相关史料,请积极提供,这些资料对于牌坊重建非常有价值,可为工程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据悉,旧时师范学校的学生通常都会在学宫拍毕业照作为留念,如还珍藏着此类旧照片,请与本报记者联系。
新闻回放
近日,记者接到热心市民方先生来电,他称在市人民医院旁边的柏桠直街东岳庙附近发现了几处被遗忘的古迹,此外,在逸仙湖公园,他也发现了一批学宫牌坊的石构件。记者随即到现场采访,看到了几块刻有“贤才街”、“洪山庙道”、“五星聚奎”、“汉江秋阳”字样的石碑被镶嵌在石板街上,成了天天被车轮碾压、被双脚践踏的铺路石。
据考证,这些石匾都是当年学宫牌坊或者学宫附件街道的遗迹,在《中山市文物志》、《香山县志(道光本)》等史料上都有明确记载。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方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