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网友@ 最后的空中花园在媒体上看到江门新会蚝壳屋仅存几座或面临被拆的消息后,引发其对中山蚝壳屋命运的担忧:“城市化进程中,古老的蚝壳屋,是拆还是留?”该话题引发了众网友的讨论。
走访:“以前还见到,不知道被拆了没有”
蚝壳屋在一些南方沿海城市并不罕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百年历史的蚝壳屋越来越少。
根据书上记载,蚝壳屋尽显古人智慧,其有三大好处:首先沿海地区蚝壳丰富,就地取材;其次,蚝是“咸水所结,以其壳垒墙,高至五六丈不仆”,够坚硬,一建筑公司老板透露,蚝壳只要不用火烧,百年不烂;最后,也是蚝壳屋最特别的一点,因为其凹凸不平,太阳照射下,互相遮阳,可以降低墙面的热度,也能够很快地散热,从而降低墙体的温度,适合南方炎热的天气。曾经住过蚝壳屋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住在里面完全不用空调,冬暖夏凉。”
然而,好处多多的蚝壳屋如今并不多见。本报官方微博发出微调查,让大家透露自己知道的蚝壳屋“行踪”。从网友反馈的信息来看,城区的蚝壳屋大多比较隐蔽。在几位网友评论的指引下,记者试图寻找城区里的蚝壳屋,并不太顺利。
网友@ 天空任我飞 88 说:“石岐区鱼粥巷应该还有。”记者来到华侨医院后面的鱼粥巷,巷子里“千回百转”,只见粉刷一新的水泥外墙,却不见蚝壳墙。平时到处玩耍的小孩对记者说“没有见过”。刚好准备出门的一位住户黄女士的回答让记者看到了希望:“以前还见过,就在那边,不知道被拆了没有。”循着黄女士指引的路,记者在该处兜兜转转,愣是没见到蚝壳墙,眼前却满是装修一新的外墙,或许其真的被拆了吧。就如@ 小奀 Cri记忆中的蚝壳屋一样:“就在我家隔壁就有一间,但前几年已经拆了。”
现状:中山还留有多处蚝壳屋
网友@ 屋上三重茅说:“在人民医院对面的小巷子里还有一间,是 黄屋巷还是刘家巷就 记不清了。”记者于是来到市人民医院对面的黄家巷,一眼就看到一整面的蚝壳墙。这是黄家巷1号,然而大门被锁上,从外望去,里面“塞”满植物,像久已不住的老房。
细心的网友@manglietia曾提出疑问:“不见有窗?”记者看到,黄家巷这面蚝壳墙确实不见窗。中山文化信息网上,由中山市博物馆发出的“清代民居蚝壳墙”的图片显示,里面的蚝壳墙也是没有窗的。其如此解释蚝壳墙:“清代时的中山有很多民居开始以蚝壳墙作为承重墙,蚝壳墙也成为当时一道独具特色的装饰。”
或许中山城区由于城市化进程较快,大部分老房子都已经被拆,蚝壳屋正一座座地减少。而在中山部分镇区,蚝壳墙却仍然“挺拔”。据网友揭秘,在黄圃、大涌、南朗、三乡、沙溪有不少这样的蚝壳墙。
建议:留住蚝壳屋,保护历史
记者从中山文化信息网上看到,一些镇区宗祠都是由蚝壳墙砌成的,比如位于大涌镇安堂社区双桂大街86 号对面的安堂林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该祠堂……花鸟木雕檐板,山墙内部为蚝壳砌成。”该祠堂2009年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就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长洲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也是“硬山顶,灰塑博古脊,蚝壳外墙,麻石脚。”
这些已经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受保护,意味着其外表蚝壳墙也受到保护,然而,诸如记者昨日所见位于黄家巷的蚝壳墙呢?这些散落的明珠又何去何从?会不会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外墙将难以幸免,也要被白色的水泥外墙所取代?不少网友就呼吁,要留住蚝壳屋,保护历史。
网友@ 纹布老虎移居中山石岐后,才知有蚝壳屋,经过了解才知道蚝壳屋“冬暖夏凉,不怕虫蛀”,见识了智慧真正藏于民间。“建议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排查,适当给予保留、维护,延续城市发展的建筑脉络。”
网友@ 面包树JJ说:“强烈要求保留!蚝壳屋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蚝壳屋’已逐渐减少,若再不加以保护,极有可能彻底消失。在很多报道上看到过离中山很近的小洲村的蚝壳屋,把乡村的淳朴衬托得非常唯美,如果中山还有这样的小屋,希望加以保护,毕竟建这样一间屋并不简单。”
@ 杨小米饭也称:“古老的蚝壳屋,是珠三角特有的历史建筑。我们必须得好好地保留它,让它在新时代中保留着它应有的历史特点,同时也从中学习古老的建筑文化,加以应用在当今的建筑中。”
当然,在对民间蚝壳屋的处理问题上,也有网友持不一样的看法,网友@ 与熵共舞就认为:“很多蚝壳屋占用了宅基地,为了你们怀旧探奇的小资心理,农民就该一辈子住里面,是吧?”
蚝壳屋哪里有网友话你知
@ 成成2266:大涌镇南文社区都有。
@ 鄭_Kenny:在三乡镇桥头村村委篮球场的祠堂就有一段是这样的墙。
@ 溢溢精彩:蚝壳屋,在石岐大地数字影院靠近的龙母庙街附近一条小巷进去可以看到。
@ 一厘米微甜:小榄旧城区还有很多这样的屋。
@jmax_D:龙瑞村刘氏宗祠建筑群也有蚝壳墙。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陈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