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古屋关键让“人”留在古屋<br/>各方建言:让中山古村变身休闲“世外桃源”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留住古屋关键让“人”留在古屋<br/>各方建言:让中山古村变身休闲“世外桃源”

  越来越多的中外旅行者,浩浩荡荡地投奔云南丽江、江西婺源、山西平遥等“世外桃源”,寻求心灵慰藉。
  福获,东区长江水库边的一小村落,最近也有改造工程在进行着——当地村民租用村中5个旧仓库,准备改造成客栈和餐厅,让外地来客呼吸山里的新鲜空气,眺望长江水库的波澜不惊。
  中山古屋的改造,还存在着前文提到的诸多难题。然而,面对着这座还保留有青山绿水和古朴建筑的城市,不少人自发行动起来,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有专家指出,古屋、古村落的开发和利用,可通俗概括为“旧瓶装新酒”。关键点在于“瓶子是旧的”——最成功的开发和利用,应最大程度地保护古建筑的文化信息。

个案:东区福获村旧谷仓“变身”客栈

  “沿一僻静小路直入,路至尽头,便见一山。山壁如刀削,垂直九十度。山有小口,仿若有光。驱车前行,初极狭,仅容一车通行。路有树阴,几无阳光洒下。右岸是水库,掩映在绿树之下。复行数百米,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去过福获村的驴友,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白描福获村的胜景。11月28日,记者从城区驱车奔往福获村,颇为惊叹驴友描述的精彩与准确。
  村口处,挨着水库边,有一篮球场。球场周边,有5幢正在改造的旧建筑。加护栏,筑门墙,有的保留着青砖,有的在外墙贴上石块,并重新设立椭圆形的阳台……这里将变身对外营业的客栈,古旧的建筑被赋予新的生命,重焕青春活力。
  因为雨天,工地暂停施工,记者也没有找到现场负责人。村民指出,这里的一位村民,租用村里的旧谷仓进行改造。先前,施工人员明确地告知记者:“老板看中这里山清水秀,宁静安详,不时有外地游客来此踏青拍照。如果有客栈供休憩食宿,肯定会受欢迎。”

驴友支招

  山清水秀的东区福获村,野趣盎然的五桂山大寮村,拥有成片民国建筑的东区三溪村……小小的村落,散发着浓郁的中山本土特色,吸引了一批资深“驴友”的视线。他们利用各自的旅游经验,整理出本土游攻略,在微博和博客中传播:福获村是骑行“驴友”的经典线路;大寮村适合“全家总动员”家庭游;三溪村可漫步古宅大院,消磨闲暇时光。
  这些村落和古屋,如何进一步开展合理的保护、开发及利用?“驴友”们从旅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分享各自想法,汇总出以下观点。

观点1:保留原生态村落原生态建筑

  微博网友“@谢拉姆zs”的足迹曾遍及成都宽窄巷子,北京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她对周边的广州小洲村、东莞下坝坊也有深刻印象。
  在她眼里,最成功的改造开发应该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生活气息。细化到建筑物的保护开发,改造不应改变房子的结构、外观以及整体的装修。针对村落居住氛围而言,开发利用尽量不要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和居住,而游客也能感受真正的人文氛围。
  “在上海田子坊,早晨走在街道上,一位老婆婆冷不丁地从小巷走出来,手里拎着一只尿壶。”“@谢拉姆zs”说,“感受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才能真正了解当地文化,这种才是最高品质的旅游。”
  对比各地成功的旅游项目,东莞下坝坊的条件与中山三溪村最为相似。村落与城区中心仅10分钟车程,周边有新兴商业小区。下坝坊由一个近乎破落的老村庄,变成如今时尚青年的聚集地,它的经验值得中山借鉴。
  “@谢拉姆zs”认为,中山的消费市场尚未成熟,有一小部分人喜欢这些地方,但要形成大气候比较难。三溪村如果进行规划开发,选准定位,聚焦人气,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观点2:政府与民间合作,进行区别性开发

  “看到破坏、损坏古屋建筑的情景,特别痛心,有不少感触。”微博网友“@超级挨打”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她认为,保护古屋建筑最好由民间和政府互动。
  她解释说,政府进行合理规划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鼓励企业、村级组织、民间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古屋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经费、人员、机构等方面强化保障机制,根据古建筑性质的不同,采取有区别的保护措施。
  “@超级挨打”补充说:“一般性的古建筑,有保存意义的,由政府补贴业主日常维护。特殊意义性的古建筑,必须交由有关部门专门管理维护;适当开放给公众参观,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观点3:保留地域特色,同时引入新创意

  刚来中山工作定居的邢先生建议,在开发利用中,应将有特色的古屋古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具体方法包括:吸引文化创意项目入驻,适度发展特色旅游;突出中山整体的地域特点及风情民俗,恢复古屋古建筑的活力。
  作为“新中山人”,邢先生对中山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他认为,古迹古建筑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变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独立风格。“这些古屋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应在保护开发中多注入新鲜活力,产生一些新点子和新创意,进一步突出中山的城市面貌及风情特色。”

观点4:借鉴西方经验提倡“出租型”开发

  “之前去过三溪村,那里的生产大队让我印象深刻。”微博网友“@百步倒流水V”认为,一方面,适可而止的合理开发拆除是可以的;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的古屋古建筑保护模式,如欧美的“出租型”开发。
  西方古建筑群和城市风貌,可以保持数百年不变,与其严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密不可分。“@百步倒流水V”指出,不轻易拆迁古建筑,对私人建筑有所约束,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等,以上措施非常值得中山借鉴。
  他举例说,美国纽约的举措是,雇佣了解且爱好古物保护的普通市民,照看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其宗旨是,通过请人照看,预防老建筑的失火、结霜、遭人破坏等风险。
  而在法国巴黎,当地有着完善的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所有建筑的翻修重建,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城市管理部门的批准。虽然这些建筑大都为私有,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所有的维修,都必须保持原有的格局和风貌。

行业见解

国内游 游客主动寻找老街区

  姚先生是中山国旅的国内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其旅行社设计的广州、上海、成都等国内线路,均会加入创意街区游览。
  “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地方,颇受游客欢迎。”他解释,受中山市民喜欢的创意街区,大多数是旧城改造和商业街紧密结合的结晶。
  “游客们在购物娱乐的同时,再欣赏改造成果。”他同时指出,类似“北京798”之类特定功能氛围浓烈的地方,不那么受游客们的待见。
  记者咨询市内多家旅行社发现,国内一些较出名的创意街区,大多成为我市旅行社设定的常规景点。“即使我们没有安排,但客人也会打听游览。比如,出团去上海的客人,晚上若有时间会去新天地走走。”姚先生说。

自助游 热衷文艺小资聚集地

  相对于出团游,本地的一些自驾游市民和驴友,更热衷于创意街区的游览。市民谢小姐就非常喜欢上海的田子坊和成都的宽窄巷子,并期待中山也有类似的创意街区。“石库门改造后,依然保留浓烈的上海本土生活气息。拐个弯,就发现了当地居民生活在做饭。”
  有时候遇到廉价机票,谢小姐会约上朋友一起到成都过周末。“我们就住在宽窄巷子里的青年客栈,睡到自然醒,喝茶,掏耳朵,聊天。”
  市民翠翠则热衷于发现珠三角的创意小村落。“东莞的下坝坊、广州的小洲村、红砖厂,都是我和朋友周末游的胜地。”翠翠说,经过改造的旧街区和村落,较好地保存原始风貌,又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和游乐需求。

建议:传承+改造

  作为本市旅游业界资深人士,姚先生认为,目前,中山本地游的线路显得较为单调。“故居、詹园等均是常规景点。”他认为,如果东区三溪村能进行保护性改造,应该也会有游客乐意前往游览。
  翠翠则认为,珠三角一些村落改造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山借鉴和参考。“尽量不要迁走太多的原住民,建筑的装修要尽可能保留原有格局,不要大面积的破坏。”她同时认为,当地的村委会也要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比如东莞下坝坊的开发,村委会就起到很好的桥梁和协调作用,这样更能帮助老村落有序地开发。”

专家访谈

    刘云德(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珠海梅溪牌坊旅游区董事长)

异地建村,置换古屋

  在中山城区的中心地段,居然还有原生态村落,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这种情况实属难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源将成为城市的无价之宝。
  三溪村资源的珍贵之处在于,古建筑分布相对集中,连接成片,使整个村落的肌理能够完好保存。经历风雨洗刷,古建筑保留下来,我们不能急于利用它们去挣钱。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是,聘用有资质的编制单位,启动高规格的保护性规划。然后,在保护性规划的基础上,着手实施下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规划。
  保护性规划,可以选择异地建设的大方向。政府另选地址,建设现代化住宅区,让村民用原来的房子进行置换,实现整条村落的搬迁,进而取得整条村落的产权。这种方式,既有利于以后统一实施商业的开发,也方便尽早对古建筑进行修补和维护。
旧瓶装新酒,关键“瓶子要旧”
  现阶段三溪村已有商业萌芽,相信陆续还有其他的商业开发项目进驻。没有保护性规划的约束,很容易出现无序发展,古建筑的旧貌很可能在这过程中被破坏。
  别看一些老建筑外观看起来很好,其实内部的基础结构已腐朽。针对古建筑的保护性修复措施,必须抓紧时间实施。
  古屋、古村落的开发和利用,可通俗概括为“旧瓶装新酒”。关键点在于“瓶子是旧的”。我认为,最成功的开发和利用,应最大程度地保护古建筑的文化信息。从专业角度分析,建筑是文化元素、文化信息、文化情感最好的承载物,留住建筑,就留住了整条村落的文化韵味——这也是游客最感兴趣的点。
  因此,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及开发的时候,要使用符合原貌的原材料。修复工艺也要沿用旧工艺,不能破坏古建筑原有的韵味和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当年,珠海对梅溪牌坊旅游区进行开发,一所解放军住过的礼堂,我们有意识地保留五角星等标志图案。这些痕迹是那一段历史的产物,也是建筑在其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沉甸。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我给中山相关部门的建议是,勇敢担当起责任,由政府牵头先行保护,然后再开发利用。华东周庄的例子可作前车之鉴——因为前期规划做得不够,后期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整治。

他山之石:它们,重获新生

  【成都·宽窄巷子】它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等3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内部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上世纪80年代,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年6月,为期3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全面竣工,修葺一新,内含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
  【上海·田子坊】它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而成,是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被称为“新天地第二”。目前,田子坊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泰康路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
  【广州·小洲村】它位于广州万亩果园中心地带,至今保留着岭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格。走进小洲村,如同进入民俗博物馆。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的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
  目前,有许多艺术家的创意画室进驻小洲村。
  【东莞·下坝坊】它位于东莞万江坝头社区,属于该市中央生态休闲区与中央商圈的规划范围。下坝坊汇集了坝头社区的文化精粹,保存着詹氏宗祠、绍广詹公祠等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岭南水乡村落格局,被誉为东莞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
  细看下坝坊和坝头,保存有明洪武年间“奉旨崇,邑名臣”木金匾1方、张王爷庙1座、古渡口1个、风水塘3个、土地庙3座、青麻石旗杆夹1个、碑刻1通、国家三级古树7棵,还有清代至上世纪80年代所建民居270多幢。这里还传承着岭南传统风俗,如清明祭祖、端午、团年等。
  近年,东莞市积极挖掘下坝坊传统文化资源,进而打造文化休闲创意街区,使之成为白领、文艺青年的文化休闲热点。

来源:中山商报 2012-12-01



上一篇: 小榄刺绣等六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篇: 失去居住的实用价值后,古旧建筑在风雨飘摇中日渐颓败<br/>旧建筑焕发“第二春”横着7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