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刊里的乡情与文脉<br>新中国成立前中山共有40多种侨刊,它们成为沟通海内外的桥梁和记录历史文化的文献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侨刊里的乡情与文脉<br>新中国成立前中山共有40多种侨刊,它们成为沟通海内外的桥梁和记录历史文化的文献

    华侨背井离乡,关山阻隔,音讯难通,惦念家中妻儿,怀念故乡风土,乡愁何以为寄?以沟通信息、道乡闻家讯为主要内容,以海外华侨为主要读者的侨刊乡报,便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沟通亲情的一座桥梁,也成为记录时代足音的日志,更成为展示一方文化特质的历史文献。
  中山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前,民间出版的成册的侨刊乡报有《中山侨讯》、《中山侨报》(半月刊)、《广东中山华侨》、《广东中山月刊》、《今日中山》、《良都竹秀园月报》、《竹秀园月报》(复兴版)、《渡溪月报》、《恒美月报》、《起湾乡报》、《北台通讯》、《濠头月刊》、《东镇乡报》(半月报)、《张家边月刊》、《小隐乡报》等40多种,遍布中山各个侨乡重地,在广东众多侨乡中也不多见。
  为何中山在建国前能办那么多的侨刊乡报?中山的老侨务工作者和华侨历史研究者高明川曾在自己的著作里这样解释:“根据中山的历史背景和侨刊乡报提供的资料分析,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素有革命之乡、华侨之乡、鱼米之乡和文化之乡的美誉,民办刊物的涌现,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早期出国的中山华侨绝大多数是单身汉,淘金、筑路、垦荒、去到哪里干到哪里,后来工作虽较安定,但单身汉的生活,直到二战结束前仍无多大改变。美国1882年颁布的第一个排华法案规定,华人不能加入美国籍,华侨的妻子不能移居美国。因此,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华侨是单身游子。关山阻隔,音讯难通,“多情只有空庭月,却惹离人更望乡”,他们只能通过侨刊来抚慰乡情,了解乡音。除此之外,据了解,中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熏陶最早,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人也较多。辛亥革命前后,鼓吹革命、宣扬民主、革除陋习、改良乡政等风气弥漫中山。这些都急需舆论媒介宣传,除了当时属于全县性的报纸如《香山旬报》等,各区乡的有识之士还纷纷创办侨刊乡报。有的侨刊乡报则是华侨归国后创办的。
  兴办侨刊成为迫切需求,但没有资金,没有人才,也只是纸上谈兵。而这两者也都成为中山办侨刊的优势,民国时代,中山号称一等县,工农各业均有所发展,侨汇、侨资较多,因而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筹集经费办刊,并不困难,而侨刊出版后大都得到华侨的赞助。中山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人才辈出。据统计,在清代有书院22所,“义学”10多所。到了民国,书院、义学,多数改制为中小学,有的校名沿用至今。有的书院十分重视师资的聘用,如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和政学系统领袖杨永泰,就曾于清末受聘于龙山书院 (今中山市沙溪镇龙山中学的前身)。地处农村的龙山书院,能聘请这样的人才任教,支付年薪达300两白银,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谓重视智力投资。无怪乎隆都地区教育发达,文人涌现,这都是历史的积淀。
  当时,有文化、有头脑、先知先觉者,均愿以自己的文化学识,为社会人群做有益的事。当年乡刊月报,内容广泛,多姿多彩,不仅反映华侨出国的原因和苦难,华侨爱国爱乡的传统,其他如中外地理、历史、人物,以至乡村风采,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乡村姓氏沿革,风俗习惯等亦多有记载。甚至有些当时的新闻和历史文献,例如《致郑藻如书》是孙中山第一篇政治文章。郑藻如的生平,除《香山县志续篇》有他的传记外,其余则鲜为人知。自《致辞郑藻如书》在《濠头月刊》刊登,再被收入《孙中山全集》后,郑藻如其人,始为世人特别是中外研究孙中山的学者所注意。
来源:中山日报 2014-01-22 作者:本报记者冷启迪


上一篇: 送欢乐下基层<br>系列活动日前启动
下一篇: 我市全民修身行动再次引起央视关注<br>获邀派员参加 《中国孝道》系列微电影选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