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广州博物馆与中山市博物馆将联合推出 《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展出通草画、外销画、广彩徽章瓷等一批80多套、120件极具外贸特色的文物。这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外销艺术品,真实再现了公元18、19世纪广州口岸辉煌的对外贸易历史和东西方文化汇流的社会景象,驻足浏览,足以体察到广东曾经的富足与闲适,似也远眺到大清帝国外贸经济迟暮的余晖。
青花瓷片的历史记忆
展厅里,广州博物馆陈列部员工刘斌介绍,广州地处中国南海之滨,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八十余年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关闭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广州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一枝独秀,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茶叶、陶瓷、牙雕、丝绸、漆器、药材及外销画等大量物品随商船涌入欧洲,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不断创作和生产出各种具有浓厚中国色彩而又略带欧洲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无论是刺绣、牙雕、木雕还是制瓷,经千百年锤炼自成一派,又浓缩了东西方艺术、工艺精华,因此深受西洋人士的喜爱,各国商人纷纷来粤订购。
而此次是广州博物馆首次来中山展出广府文化的艺术品。展品以外销瓷、外销画为主,其中瓷器包括青花、广彩等极具中国风的作品。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有数十件青花瓷片,刘斌介绍说,这些都是沉船里的东西,是瑞典西方古董公司数年前捐赠给广州博物馆的,有些文物来自当年的沉船“哥德堡号”,它们可以证实当年东西方贸易的繁盛。“哥德堡号”水下考古以及文献证实,清代早期,该船曾往来于中国广州与瑞典之间,1739至1745年间三次远航广州。其中的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航行,从广州出发前,在船舱底部装载100吨瓷器(四分之三为青花瓷)用来压舱,瓷器之上便是其他中国货物,装载总重700吨。驶回瑞典途中的1745年9月12日,它在距哥德堡口岸约900米远的海域触礁沉没。
刘斌说,当年数以千万计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进入瑞典,成为瑞典人的收藏以及各阶层民众餐桌上的器皿,从这些瓷器上,瑞典人领略了神秘的东方风情,心中充满了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好奇和向往。如果今天去一些瑞典人的家中做客,依然能体验到瑞典人对中国青花瓷的钟爱,他们在厨房里,依旧把数十件青花瓷挂在墙壁上作为展示或荣耀,丝毫不减当年“哥德堡号”时代人们对于青花瓷的热情。
中西合璧的外销瓷器
中西文化的交汇相融,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器物上,从展览中的 “海贸遗珠”我们也可以管窥一二。青花梧桐楼阁纹巧克力壶、青花西番莲纹挂壁水壶、青花矾红人物纹啤酒杯等等一系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器物展示了广州手艺人与时俱进、为欧洲需求定制器物的潮流。
“中国人真的很聪明,很有市场眼光,广州手工艺人认准了欧洲市场,创作出很多中西合璧的艺术品,有中国色彩而又有欧洲艺术风格,比如这只碟子,造型是中国传统的海棠式,可是图案却是欧洲的码头,你看码头上停泊的船就是西洋船。中国瓷器在欧洲非常受欢迎,许多贵族纷纷定制,你看这次展出的许多成套杯碟,其图案就是家族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是盾牌,有的是鹤,有的是飞马,都是欧洲古老家族的标志。而在器具用途上有茶具、咖啡具、啤酒杯、剃须盘、牛油盘、奶油碟、水果篮及卫生洁具等。”刘斌介绍说。
在展馆,记者也看见一个名为“粉彩西洋人物画图碟”,精美的粉彩之上,一位一位西洋武士头顶绒帽,脚踩长靴,手持兵器,威风凛凛。
通草画里的风土人情
除了外销瓷器,本次展览中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丰富多彩的通草画。刘斌介绍说,通草是制宣纸的原料,通草片质地洁白、轻盈、直梗、不卷不垂,匠人将茎的中心组织取出,然后用刀具切成薄厚一致的通草片,可制水彩画纸。通草画在19世纪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
本次展出的通草画多以人物画为主,在现场,记者看到如相框般大小的画框里描绘着官员、书生、侍女、农民、商人等等不同形象的人物,色彩鲜艳,极具立体感。刘斌说,这些作品是跟对外贸易相契合的,广州的画匠们用西洋画法描绘岭南地区的风貌,它们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也是清代到广州进行贸易往来的外国商人回航时购买给亲友的常见礼品。因为这种商业景致,清代广州口岸就出现了一批专门创作通草画的中国画家。“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国内传世不多。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草画,成为当时中国的明信片,记录中国当时的社会民情,自然资源,成为外国人了解东方帝国的方式之一。”据了解,现今贵州贵定县还有大量人掌握通草片的制作技艺,当地人制作的通草片主要用来制成 通草花,出口日韩。
来源:中山日报 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