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澳门与中山共同隶属香山县。“澳”粤语是指港口或船只停泊处,作为香山县出南中国海的港口,古早澳门有“香山澳”之称,当地处于十字门水道,于是后来就有“澳门”之称。 由古至今,中山人与澳门人,情同街坊叔伯兄弟,血脉相连。澳门当年殖民地的特殊背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为中国志士带来了变法维新精神,清政府管治鞭长莫及,澳门亦成为反封建斗士的后花园。 澳门,由此成为了孙中山早期的活动基地。 由澳门走向世界 自有史以来,澳门与香山就是一家。至今,澳门的中山籍人士仍是最多的。清末民国时期,澳门已开埠商贸发达,人们往来更是频繁,比之上省城广州更为方便。从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走路到澳门只需大半天时间。从澳门到香港百多年前已有固定航班,旧式帆船也仅需几个小时。 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1878年,孙中山12岁,第一次离开故土,随母亲到美国檀香山,是经澳门出国的。1883年,孙中山17岁,再次往香港读书,也是经澳门而去。孙中山在香港学医的5年间,澳门成为了返乡的必经通道和居留地。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澳门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繁荣。许多怀抱爱国热忱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里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思索构筑着国家救亡与变革的方案,奋身踏上历史舞台。孙中山耳濡目染。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思想受郑观应的思想影响不少。与孙中山是同乡的郑观应是香山雍陌人,世居澳门。1892年春,郑观应在澳门编成五卷本《盛世危言》,孙中山其时写的《农功》一文,经郑观应润饰而收入书中。 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期间,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结成被人称为“四大寇”的小集团。其时杨鹤龄在澳门的“杨四寇堂”,也常常成为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重要活动地方。 如今《孙中山全集》开卷第一篇《致邓藻如书》,1892 年发表在澳门的报纸上。孙中山还常为当时澳门的《镜海丛报》写评论。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的名篇 《上李鸿章书》写成于1894年1月,起草于家乡,实际上完成于澳门。 步入社会工作之地 澳门行医,是孙中山走向社会工作的开始。1892年9月,26岁的孙中山来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负责免费赠医。镜湖医院是一家慈善团体创办的医院,原先只提供中医服务,直到孙中山的到来成为了镜湖医院第一位西医,也是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同年12月,孙中山向镜湖医院借款1444两,在澳门草堆街80号开设 “中西药局”。他在镜湖医院 “自愿赠医”,替病人治病,然后由他的中西药局给病人赠送医药,作为支付借款利息。 孙中山为什么要到澳门行医?与孙中山一起毕业的同学江英华,曾有一段回忆录,叙述二人毕业后,曾受港督罗便臣驰书推荐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已获接纳并通知“可来京候缺”,但赴广州领取令牌晋京时,却受广州总督李瀚章诸多为难,孙中山气愤而返港。而孙中山在香港学医五年,常有返乡,来往港澳期间,曾应澳门绅士之邀,治好了他们久病未愈的家人,孙中山的医术精明早已驰誉濠江,当孙中山在西医学堂行将毕业时,澳门绅士已多次殷切邀请孙中山到澳门行医济世。因此,孙中山赴京不成,便到了澳门,受聘于镜湖医院当义务西医师。 1986年,一尊由澳门民间捐款铸造的孙中山铜像竖立在澳门镜湖医院的正门内,院内专门修建的孙中山纪念室是仿北京天坛建筑模样,古色古香,逢周六免费向游人开放。 革命活动的一个舞台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策动的无数次武装斗争中,澳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成为革命志士聚集之地或撤退的通道。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总指挥黄兴“变装裹伤绕道澳门,于四月初二抵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澳门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在澳门组织专门机关,负责策动驻扎于前山的新军反正,获得成功,对于促成不久以后广东省脱离清政府而宣告独立,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二次革命失败后,澳门也成为孙中山捍卫共和事业的重要阵地。1916年初,广东中华革命军在澳门秘密设立了指挥机构,并数次策划攻讨伐袁世凯的武装斗争,革命武装多“由港澳分头潜入内地”。3月,中华革命军袭击袁系军舰的行动,是由澳门出发的,虽然行动失败,但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革命党人策动驻香山小榄的袁系驻军反正成功,亦是以澳门为据点。 在为捍卫共和的第二次“护法”斗争中,孙中山曾任命儿子孙科为特派员赴澳门开展斗争。孙科在澳门鹅眉街10号设立了办 事处。1920年初,孙中山派遣陈庆云前往澳门,发动当地爱国富商捐款,购得水上飞机两架,为国民革命做出了贡献。 孙氏家族的后花园 孙中山为革命长年奔走在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在动荡的环境下,澳门是孙中山家属、亲友长期安居的地方,澳门是孙中山的第二故乡。 孙中山的元配夫人卢慕贞是一位勤劳朴实的旧式农家女子,由于孙中山的革命行动,她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叛逆者家属”的种种迫害,曾不得不扶老携幼举家逃亡海外。1913年春,卢太夫人定居澳门,直至1952年9月病逝。卢太夫人原安葬在澳门大西洋坟场,由孙科及其两子同立碑石纪念,到1973年才迁葬至澳门氹仔孝思墓园。孙中山的哥哥孙眉,辛亥革命前后举家定居澳门至1915年2月病逝。 另外,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也经常到澳门,唯一的侄儿孙昌,也在澳门读书、长大。孙中山的长女孙娫、幼女孙琬和女婿戴恩赛博士均先后在澳门去世。澳门是孙中山永久安置家人的地方。 永恒纪念孙中山之地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三次到澳门,作短暂逗留。 一次是1912年5月下旬,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借回到阔别17年的家乡之行,顺道访澳三天。这次澳门之行,时间虽短,但甚为隆重,受到澳门中、葡人士的热烈欢迎。与澳门总督、主教、大律师、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等100多人合照的几张照片珍贵。 另一次是孙中山1913年6月澳门之行,有其特别的意义。原先计划赴澳门主要是因长女孙娫病危。这次澳门之行,令孙中山始料不及的重大意义是与新任粤督陈炯明的会晤,与陈商谈“讨袁”事宜,促成陈同意“四省独立,广东同时宣布”,与袁世凯北方政府脱离关系。 据说孙中山在1917年7月还到过一次澳门,专程探望卢太夫人,但未见史料有详尽记载。 之后,孙中山再也没有到澳门,但他仍继续关注澳门,并利用澳门开展革命工作。1921年10月2日,孙中山为澳门葡兵越界枪击中国军队并在事后拒绝广州政府抗议一事,饬令海军派军舰前往澳门近海警戒。 1922年6月2日,孙中山接见澳门工会代表,支持他们在澳门“五·二九事件”中,反抗葡兵枪杀华工的斗争。次日,广州政府向澳门葡萄牙当局提出最后警告,并派陆军和炮舰赴前山一带,支持澳门华人。 孙中山一生与澳门关系密切,澳门同胞长期支持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澳门民众曾多次捐款,由镜湖医院转交孙中山。 孙中山病逝时,当时只有10余万人的澳门,却有2万多人,冒雨集中到镜湖医院,隆重追悼孙中山,参与人数比例之高,是世界各地所没有的,这反映了澳门同胞对中山先生的深切悼念。 链接一 纪念孙中山公园 (澳门半岛西北角,关闸附近,西北马路旁) 公园于1987年辟建,面积约7 万平方米。1990年,公园入口处竖立起孙中山的全身铜像 (广州美术学院曹崇恩教授设计,高2.8米,连座5米),市政厅遂将公园正式命名为现名。如今,孙中山铜像被移至公园东北部,与黄营均图书馆一道组成一个纪念广场,绿树清幽,环境优美,书香文雅,令人流连。 链接二 卢廉若公园 (罗利老马路与荷兰园马路交界) 古称娱园,又称卢家花园或卢九花园,简称卢园,由澳门名人卢廉若之父于19世纪末开始兴建,其后不断扩建,约于1925年成型。上世纪七十年代,澳门政府将其收归公有,作为公园开放。当年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接受卢廉若之邀到澳门,下榻于园内“春草堂”,并在此地接见澳门各界人士,曾留下许多历史照片、资料。如今,园内并无专门的孙中山纪念建筑,但此园却是澳门众多公园中一枝独秀,历史价值已为澳门政府所评定,是澳门新八景之一。 链接三孙逸仙大马路 孙中山的小名为孙帝象,少年学名孙文,西语名称“Sun Yat Sen”是源自于香港读书时代孙日新的音译(后中文又改成孙逸仙),而“孙中山”的名字是源自于1903年上海出版传记时与日文名字的误译, 故西语名称基本上不使用“Sun zhongshan”的称谓。澳门有两条纪念孙中山的道路,葡文同为“Avenida.Dr.Sun Yat Sen”,中文一条为“孙逸仙大马路”,另一条为“孙逸仙博士大马路”,分别位于澳门半岛和氹仔,外地人颇容易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