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炎热暑假,不少中山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出外游历,亲近自然环境与动物,倾听专属于自然的心声。与户外的自然游历不同,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内,由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和中山市博物馆主办的“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图片展”则另辟蹊径,通过构造生动呆萌的漫画动物形象,引导孩童“向内”挖掘文物、典籍,感受中国历史中的博物生趣。
该展览从即日起延续至9月3日。家长可与孩子一同畅游其中,在博物趣闻、知识互动中体验一种另类的历史博物之旅。
■Q 萌卡通 “代言”文物动物
本次展览以彩绘展板形式展开,每幅彩色展板印载各项与动物相关的中国历史文物,从而展现动物过往的生活印记。有趣的是,展板中的文物动物,不仅是坚冷披锈的铜铁陶瓷,它们中不少化身成Q 萌的卡通造型,以亲切可爱的口吻,将文物动物的过往娓娓道来。
当中,又数全身墨青羽毛、器皿古纹与卡通鸟头融合的“鸮卣”最为抢眼。事实上,“鸮卣”是一种商朝青铜酒皿,其名拆分成“鸮 ”、“卣”两部分。“鸮 ”即古语中之猫头鹰,“卣”则指代酒器。而瞪着鼓圆大眼介绍知识的“鸮卣”形象,则是依照这种青铜器具的外观构造得来,历史与童趣相映,另成一番欢乐。
“鸮卣”等卡通主角出场以后,引领孩子移动视线,观看其他文物动物。伴随其他搞怪动物形象对照,所涉文物的藏馆地点也清晰奉上。感兴趣的孩子、家长能够按图索骥,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领域。
■描绘动物轨迹传递环保观念
文物动物化身成可爱小伙伴,其实是以一种贴近的方式,向孩子讲述物种多样性之重要。让观众从鲜丽、有爱的动物画面中,重温历史中人类与一些动物的“别离”,警示今人的行止。
在一幅展示古代犀牛文物的图画中,展览方详细讲述了“兕”(犀牛的古称)与人类相遇及其灭绝的经过。最初,兕之表皮被用作士兵盔甲的原料,兕开始遭遇杀害。后来人们发现它们尖角的价值,大规模屠戮一发不可收拾。“1916年,国内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直至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被捕杀,野生犀牛在中国的故事正式结束。”一个个标记年代,一个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提示着观者从一场场无声的离别中,感受那种只能隔文相忆的惋惜。
另一幅图像则以孩童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展开,以图文、地理标记,探讨曹冲称象的大概位置。结论得出,曹冲大概在河北邯郸附近做出称象之举,说明了古代中国的北方,是有大象出没栖息的。然而,文末的资料点明,如今的中国,仅剩云南南部可发现野生大象的零星踪迹。当年的称象之乡,已绝无可能再见大象的身影。一句“大象去哪儿”的追问,让人扼腕。
■互动内容鼓励孩童活动思考
当然,本次展览不会仅以“卖萌”、说理等方式展开。面对好奇的孩童,主办方还准备了有趣的互动内容,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例如,一些展板勾勒出文物的虚化剪影,让参观者对照所列文物图像相互配对。而在“家园”板块中,图画列出牛羊猫狗等一众人类的“好友”,并列举一些象声字词,让孩子模仿发声,判断字词与动物的正确配对。
需要提醒的是,本次展览虽然采取卡通、互动形式开展,但图画中所著文本多涉古籍用语,阅读难度较高。若想孩子能够依图畅想,从精美的卡通形象出发,探索广奥的中国博物、文物历史,家长的陪同与耐心解释必不可少。暑假的“余额”逐日减少,周末来临之际放松一下,一起来趟亲子古代博物游吧!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文/见习记者梁家成 图由市博物馆提供 2017-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