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色彩中的中国山水 谭天油画山水展持续至本月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油画色彩中的中国山水 谭天油画山水展持续至本月

  30日传统中国山水画多以水墨形式呈现,色彩上鲜有人进行探索。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天则认为,中国山水并非只有水墨画中所呈现的黑白模样,于是他利用油画材料,创造性地摹写中国古代山水画作。上周,谭天携其近二十年来创作的部分画作到中山开展,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山水画。
油画材料重现中国山水
  谭天在上世纪70年代以中国画起家,在80年代转向理论研究,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突破中国画的艺术表达。上世纪90年代初,谭天提出了“以西解中、以中养西”的理论,用西方油画的技法和颜料来解构和解释中国画,并指出中国文化可以滋养世界文化,并且返身重投画界,在绘画实践中,首创“油画山水”——用油画的上千种颜料,以中国画山水画的意境和用笔,来画山水画。为什么要以中国山水为解构对象?谭天表示,中国画以山水画为主,中国美术史几乎就是一本中国山水画史。传统中国山水画,多以水墨形式呈现,色彩上鲜有人进行探索。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谭天又选取了“荷”这个对象切入:“在中国传统画作中,常有莲生贵子这类具有美好寓意的作品。荷与和谐音,比较容易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如此评价谭天此次画展:“从谭天这次展览的作品中,亦可以清晰看到他把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追求相结合的努力。”范迪安说,谭天在长期的美术研究中,比较透彻地明晰了中国传统绘画优势和短板:“他用色彩的观念重新观察和转换传统山水画的水墨世界,接着将中国山水画家观察自然的观念,运用到油画风景写生之中,创造了一批心象、意象和景象相互交融的作品。”
  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里奥·达芙评价说,谭天选择和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非常有个性化的色彩系统。中国画和水墨画中的元素被谭天借用到油画,让传统中国山水画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轮廓。
心中自然与眼中自然互融
  此次在中山开展,谭天将画展定位为 “与大众交流的普及型画展”,因而带来的作品也多为山水、荷等常见题材。不过在谭天看来,即使是同样的山水、同样的荷,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创作、不同的用色,最后呈现的作品也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山水画画的是艺术家心中的自然,而西方油画画的是艺术家眼中的自然。”谭天恰到好处地将二者结合,呈现在自己的画作中。谭天创作于1998 年的作品《红雨》,是当年在韶山写生时所作。画中描绘的是毛泽东故居景象,从屋前荷塘到屋后树木,谭天全部使用了红色。“这是一种寓意,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社会生态如画中颜色,蓬勃向上。”另一幅作品《杨桃团扇》,描绘对象是广东常见的杨桃树,树枝上三三两两停着打盹的小鸟。“这幅描绘广东特色的小景作品,就是为了反映广东当下社会安定、和谐的环境。”谭天介绍说。
  谭天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还有一组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谭天表示,荷是“油画山水”概念的延伸,自己画的是“荷的山水”,因而画中呈现的,是千朵万朵、千叶万叶的大境界,而非一花一叶的小处着墨。而“荷的山水”概念,别于“荷的风景”的地方在于,画家所画,是“画家心中的自然,而不是画家眼中的自然”。如同一片荷塘,清晨时分雾气朦胧,荷叶卷起呈暗绿色;中午时分,荷塘迎来阳光,荷叶染上明媚的绿色,睡眠波光粼粼、泛起白光;傍晚时分荷塘再次笼罩上一片白雾、整个荷塘被染成象征着静谧的蓝色。著名美术理论家钟耕略评论说,这组作品不仅限于传统的中国画格式,而是专注于探索画中的意象,其构成视野开阔、气度恢弘。
  ●展览时间:11月11日至30日
  ●展览地点:财富中国当代艺术中心 (利和国际金融中心41F)


来源:中山日报 2017-11-18



上一篇: 漆彩流光 别开生面<br/> ——广东第五届漆画优秀作品展中山开展
下一篇: 观念与纪实摄影的跨界融合<br/>——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得主谢琳来中山开讲